第B03版:乐龄

一张老照片牵出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饥餐沙粒饭,渴饮苦水浆” 炼出傲世“两弹”

  上月,83岁的顾庆忠在雪浪山游玩时,在雪浪民俗文化馆中发现了自己与刘少奇同志的合影。照片上,当时还是清华大学学生的顾庆忠虽然只露了侧脸,却难掩惊喜之色。这张照片摄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人民大会堂的元旦联欢会上,勾起了顾庆忠的青春记忆,印象中的少年曾在罗布泊凛冽的戈壁滩经历过一段激情燃烧的热血岁月。

  戈壁滩上挥洒青春热血

  顾庆忠于1937年2月出生于江苏昆山。1963年8月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毕业后被分配至核试验基地研究所,曾任四室分控组副组长。在氢弹原理试验和首次地下核试验中负责产品引爆分控站工作,在首次地下核试验中任被控站站长,并在首次核试验中荣立个人三等功。

  1963年8月13日,顾庆忠从北京清华园乘公共汽车到通县,用小竹扁担挑着行李,来到保安胡同一号军营报道,正式从学生成了一名军人。一年后,第一颗原子弹试验启动,顾庆忠随组长胡志明在离爆心700米的703工号三室的核链式反应动力学测量站参与控制工作,“这是见世面的一年”。

  1966年深秋,经历过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顾庆忠已是“老兵”,他与全所各室参试人员分乘的大卡车组成一路20辆车的车队,从红山出发,越过黑山岭,穿过马兰村,驶入戈壁滩,浩浩荡荡奔向试验场区。顾庆忠介绍,戈壁滩地处高寒地带,天气异常干燥。一路上黄沙漫天、尘土飞扬。在汽车发动机的轰隆声响中,他观赏着姿态万千的山包和连绵不断的雅丹地貌,觉得蔚为壮观。

  “在营区,每一滴水都异常珍贵”,一路放歌来到营区,迎接他们的是不曾经历过的艰苦生活。淡水要从几百公里外的马兰拉来,因为人多,淡水不够用,只能就近从孔雀河取水。孔雀河水镁含量高,很苦,许多人喝了都拉肚子。洗澡更是奢侈的事,在戈壁滩没人想过。在吃食方面,更没有什么要求,蔬菜很少,只限于土豆、萝卜、大白菜。没有饭堂,风一吹,就把沙子刮到碗里了,“饥餐沙粒饭,渴饮苦水浆”。

  亲身参与激动人心的核爆

  戈壁滩条件艰苦,却有一顿“无与伦比”的美味在顾庆忠的脑海中久久徘徊。1966年12月26日下午,氢弹装置吊装到铁塔塔顶引爆室,27日,装配工人与技术人员开始在铁塔顶部安放氢弹装置的工作间内接插雷管。当天深夜,有人喊吃夜宵。工房墙外露天场上,九院的保健医生正在野炊——下面条。用砖随意搭建的灶头,零碎的木料是柴火,锅子则是一只白色搪瓷桶。面条一拨一拨下,沸水翻腾间,白花花的伴随着蒸腾的雾气出炉,看得人心里暖暖的。“在罗布泊,面条是稀罕物,限量供应每人一碗,广式香肠片和油炸花生米可以敞开吃”,忆起当时情景,顾庆忠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塔顶氢弹爆室的雷管还在小心翼翼地安装,塔下不远处热火朝天吃着美味夜宵,这份荣幸、这种情趣,只有在罗布泊核试验场才能享受到”。

  当晚,临时搭建的两张行军床上空空的,因为所有人都极度兴奋,毫无倦意,无人入眠。次日一大早,顾庆忠就随九院车队撤离爆心区,向参观地进发。临近中午12点,全场区少云,晴空如洗,随着倒计时的声音从喇叭中传来,静静的山冈上,所有人都在屏息以待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当‘起爆’指令响起时,为避免眼睛灼伤,大家都向后趴着”,顾庆忠表示,当时内心期盼又焦灼,不知等待了多久,只听一声巨响传来,再回身时,蘑菇云已腾空而起,标志着氢弹原理实验的成功,在场者欢呼雀跃、热泪盈眶。

  “参加核试验是十分光荣的任务,引爆原子弹,更是庄严而神圣的使命”,顾庆忠在短短的军旅生涯中参加了三次核试验: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试验,1966年氢弹原理试验和1969年首次地下核试验。后两次实验中,他更有幸参与了原子弹的引爆控制工作,“这段经历让我一生引以为豪”。

  1969年12月顾庆忠复员,先后在昆山县电信局、安阳市机床电器二厂、安阳市无线电一厂、合肥市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工作,1984年,他来到无锡市电子计算机厂,后定居无锡。

  青梅竹马的两人“心意”同行

  1965年,顾庆忠刚从清华毕业后就参与试验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的测量工作,当时与他同龄的爱人江金凤还在浙江医科大学学习,青梅竹马的他们一个在北京、一个在浙江。在那个通讯还不普及的年代,两人心照不宣,义无反顾地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中。

  1945年,9岁的顾庆忠刚上小学一年级,因为搬家中断了学业,没想到过年后父亲直接给他报了二年级下学期。上学那天,顾庆忠心里发虚不敢去学校,被父亲拿竹板追着打,他沿路跑过许多家门面,一直跑到临近江金凤家门口,才硬着头皮去上学。想象中的窘迫情况并没有发生,他完全跟上了老师的教学节奏。到六年级时,一年级少了一名老师上课,他还帮忙代了一堂课。

  1955年,江金凤上大学前,顾庆忠的姐姐作为“闺蜜”前去相送,顾庆忠就带着弟弟一起跟在后头。自那之后,他和江金凤通过信件谈学习、聊生活。1960年,江金凤班中选30人入部队,她先顾庆忠一步成了一名军人。当时部队中给她介绍对象的人很多,但她和顾庆忠心照不宣认定了彼此,都在等待合适的时机成为携手一生的爱人。1966年,距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已过去两年,氢弹原理实验也正在有序部署,29岁的顾庆忠得空回家,和江金凤完婚。妻子眼中的顾庆忠有着那一代人特有的认真与执着,“只要工作需要,他可以放下一切”,江金凤对于自己的选择十分骄傲,“生活中的事情都由他拿主意,他很让人安心”。

  “雪浪民俗文化馆内的一张张老照片,见证着一代人的峥嵘岁月,正是他们青年时的奋斗,才有今天的中国,展示他们在历史长河中无私奉献的碎影,正是雪浪民俗文化馆存在的意义”。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雪浪民俗文化馆的前身“横山草堂”对于无锡读书人而言却是响当当的,己有五百六十多年历史,是明清时期读书人研讨学问、吟诗作画的地方。目前雪浪民俗文化馆共设“横山草堂”“珍品藏品”“新石器、古首饰”“红色像章”“烟标”“书画”“雪浪影社”“钱币陶瓷”“票证”“抗日烽火史料”“艺术酒器”“农耕家具”“雪浪书院”和“宗谱馆”等十多个展厅,展出固定藏品11500件,其中国内罕见珍品52件,感兴趣的市民不妨前去一探究竟。

  (晚报记者 陈钰洁/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