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看无锡

温暖“缺爱的心” 千里辗转寻亲人

  上个月,本报报道了无锡救助站里有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始终不愿说出自己的真实姓名,以及父母家在何方。昨天,从救助站了解到,经过一个半月的不懈努力,无锡方面赶赴千里之外的河南,进行大海捞针式的寻找,终于了解到孩子的真实身世,帮其找到了亲人。

  取得信任

  “孩子根本不姓宋,而是姓张,所说信息基本都是假的”,昨天,负责救助行动的警官罗建国表示,这个孩子编出了那么多谎言,却始终不愿说出父母和自己的姓名。在其所有的信息中,只有自己的出生时间2005年12月18日和出生地是真的,其他信息大部分不准确。小张今年才13周岁,之前在网吧清查中被发现,其他两个孩子都被亲人接回了,只有他始终不愿说出父母的信息,警方无奈只能将其送到救助站。白天睡觉,晚上折腾,只说父母离婚了,给出的父母姓名全是假的,警方无论如何都“查无此人”。警方和救助站的管理人员为了帮孩子找到家人,每天和他交流、谈心,让他回忆自己的过往。

  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李忠良介绍,其实小张已在社会上流浪了3年,社会经验丰富。他的内心对人十分抗拒,有自卑心理,在人际交往中也有逃避行为。由于他所说的都是假话,不断误导调查的方向。但工作人员没有放弃,李忠良几乎天天都去跟他聊几句,嘘寒问暖,给他点吃的——有时是牛奶,有时是零食,陪他看电视,增进感情,取得信任。直到上周,小张说出妈妈曾经工作的地方,老家的漓水金沙浴场。综合这一个月来孩子的各种回忆,大家把目标锁定在河南商丘民权县。

  千里寻人

  罗建国和李忠良当即买好第二天的火车票,手机里准备好孩子的照片、视频,并准备了不少纸质的寻人启事。在经过千里的跋涉后,他们先到当地民政部门,请工作人员配合查找孩子所说的父母名字是否有离婚,结果查无记录。两人只能在街头张贴寻人启事。他们随后又去了孩子所说的那家浴场,但浴场正在拆除中。正好里面有些装修工人,帮他们联系了房东,希望能找到浴场的老板。但浴场流动性太大,老板也不记得自己的员工的名字。不过,房东说马路对面有个大姐,原来也在这个浴场工作,看看她是否认识孩子的妈妈。大姐并不认识孩子,但建议他们再去找另一个在浴场工作过的朋友。“孩子说妈妈叫张萍,其实他妈妈名字有三个字”,李忠良说,确实有个“萍”字,最后找到的那个人认识小张的妈妈,通过他们的视频和照片,确定认识孩子。但她没有小张妈妈的电话,唯一有的联系方式是对方的微信。

  罗建国加上了孩子妈妈的微信,对方说自己在新疆,重组了家庭。“她和现在的丈夫有协议,说好不能带孩子去的,不肯透露过多的信息,也不愿说出孩子父亲的名字”,李忠良表示,他们和小张妈妈沟通了一晚上。与此同时,他们找到孩子自称就读的当地第四小学,也没有找到任何信息。学校建议他们去当地教育局查找退学孩子的学籍情况,并将孩子的照片等发到教师工作群,帮他们寻找。很快,孩子的班主任认出了小张,其实他就读的是当地第三小学。

  缺失的爱

  经过努力,小张妈妈终于说出了孩子父亲的名字,他们通过户籍信息找到了对方。各方信息汇集,终于确定了小张的身份。上周末,孩子的爸爸说自己在云南跑货车,请朋友接走了孩子。昨天,李忠良再次和孩子的爸爸取得了联系,询问孩子的情况。据介绍,小张的父亲也重组了家庭,还添了一个小宝宝。他们暂住在无锡刘潭,把小张带到无锡后,曾让小张在无锡读过一段时间书,但小张不肯上学。爸爸长时间在外面跑货运,只能把孩子锁在家里。小张经常跑出去,有一次撬了好多人家的锁,还因4次偷东西被派出所抓到,通知爸爸去领人。这次接到孩子后,小张爸爸把孩子送回商丘老家,由孩子姑姑照料。  

  联系上小张妈妈后,还让妈妈发来了照片,但小张看到照片,却说那不是他妈妈。李忠良表示,在和小张交流中,了解到他父母离婚,管他的奶奶去世,后跟随爸爸生活,爸爸又长年在外,孩子始终感受不到亲人的关心。“流浪未成年人多是在缺乏关爱的环境下成长的,这些孩子大多是在家庭或学校受到不公正甚至是粗暴的对待后,有了困扰和压力得不到有效舒解而脱离家庭的”,李忠良表示,其实小张的境遇和留守儿童非常相似,他建议家长在忙于自己的生计时,要抽出时间多与孩子沟通,在情感上多做交流,让孩子体验到家庭的温暖。“我们也会和孩子的家人保持联系”,李忠良说希望用这种方式敦促家长,避免孩子出现二次流浪。

  (晚报记者 黄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