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无锡蜜桃季,别人家桃园里挂的至少都是“四年桃”,桃农孙建勤(本报曾于2018年7月3日报道过这位不肯弯腰锄草的“懒农”)家今年却多出了一大片“新”桃林,树上挂的全是“二年桃”。这种“懒农”模式种出来的水蜜桃无论个头,还是甜度,均不逊色于传统种植的五年桃。
惠山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这种“挂果期提前”的全新种植模式今后将在该区大面积推广。
担心“骨架”长不大 舍不得种“二年桃”
在阳山桃农中,有个多年来约定俗成的“规矩”:不能让桃树过早“生育”结出水蜜桃,最早也要等到第四年。缘何?一位种了20多年桃树的老桃农告诉记者,既要供应挂果时生殖生长的营养,又要供应桃树发育的营养,树势自然就没那么“旺”。挂果太早,树的“骨架子”长不大。“主要是担心过早挂果,将生长过程中所需营养提前透支掉,桃树会‘减寿’。”老桃农说,常规种植第二、第三年有意识地不培养结果枝。
惠山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副站长堵墨证实说,确实很少有果农舍得让自家的桃树结“二年桃”。通常会选择在第四年试挂果,第五年开始才真正进入盛果期。实际上,近年来阳山桃树的树龄不增反降。“真正的盛果期其实只有四五年时间!”堵墨说,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桃树的挂果期普遍延后,因此在前四五年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与此同时,受无锡地下水位偏高等自然条件影响,桃树病虫害较多,尤其易得流胶病。加上土壤“老化”,树龄从“老法头”的15年减至10年左右,技术、管理不到位的甚至八九年就要淘汰了。在业界看来,桃农要实现增收,相比延长树龄,“提前挂果”更具操作性。
“懒农”模式辟蹊径 零激素自然生长
挂果期提前两年,既要保证果实品质,还要保持树势,如何找到平衡点?按照传统种植,一些桃农甚至会通过喷药的方式来抑制树势。孙建勤说,桃农都不喜欢树长得高,一方面担心树势过高“养分”供给不足,另一方面不便于采摘,人工成本提高。
对此,孙建勤有着自己独创的一套“懒农”模式。“我就让桃树顺其自然长,前提是营养要给到位!”他说,老桃农到桃园里喜欢看树,他更喜欢看土壤和地上的“两根草”。在他看来,土壤对桃树的生长至关重要。草长得好的地方,说明这里的土壤肥力也不错,结出来的桃子不会差到哪里。若是连草都不长了,树还能长好么?这两年,孙建勤在桃园全面采用果园生草、长梢修剪等新技术,效益明显。尤其是从去年起,南京农业大学原副校长沈其荣教授,带领国内顶尖土壤研究团队,在建勤农场设立“试验田”研究生物菌肥改良土壤情况以来,孙建勤耳濡目染受益匪浅,尝到了生物菌肥改良土壤带来的甜头:健康肥沃的土壤滋养着桃树,孕育出一只只“个大、汁多、肉甜”的水蜜桃。他种的“二年桃”同样通过生物菌改良土壤后,加以生草栽培、长梢修剪等措施,“零激素”全靠自然生长。
“这些桃树都是去年才种下的!你尝尝看怎么样?”在惠山区建勤农场的“老基地”,孙建勤顺手从树上采下一个桃子递给记者,喜滋滋地给记者介绍起他的“二年桃”:一般四年桃也就6两左右,他的二年桃不少都长到6两多,甜度也不错——京红12-14度、白凤13-14度、湖锦桃15-16度,并不逊色于四年桃、五年桃。据了解,一些国内大型连锁水果超市对水蜜桃的收货标准为10度。
大个子“借天不借地” 亩产增加1000斤
一圈走下来,记者发现这里的桃树比普通桃园种的行距要宽得多,但株距却要小一些。“这叫宽行密植!”孙建勤介绍说,传统种植模式一亩地只能栽种33-40棵桃树,而这种模式可以种66-80株,大大增加了种植密度。行距拓宽一米,可以更加通风透光,有利于树势,树势好了结出来的水蜜桃品质就好。此外,还为今后推广机械化种植提前预留“空间”。
“第二年可以结二三十只桃子,第三年100只。”孙建勤指着四年桃树对记者说,今年又挂了100多只桃子了,“你可别小看一棵树结二三十只二年桃,一亩地60多棵树就有一两百只桃子。对于桃农来说,可减少不少投入成本。”
据堵墨介绍,目前阳山绝大多数的桃树都是个子较矮的“开心型”树形,树干中间像一颗“心”打开的样子,伸手就能采到桃子。孙建勤种出来的桃树开展角度小,树形为“Y”型。树干是往上走而不是往两边,业界称之为”借天不借地”。
提前“生育”的桃树会不会过两年就早衰了?孙建勤决定带记者参观他的“秘密桃园”,他透露说,其实早在四年前就在此小范围试验了。“你看,这些四年树的个头要比传统种植的四年树高出三分之一。”孙建勤指着30多棵“大个子”桃树对记者说,高度增加一米,亩产便可增加1000斤。树长这么高好采摘么?孙建勤表示,完全没问题。今年新购进了采桃“神器”,这种智能化的采摘平台十分高效。
其实,早在四年前他就动起了种植“二年桃”的心思,但那时还是小规模试验。“第一年种了30多棵,后面几年逐年增加。”他告诉记者,去年开始大规模种植。如今这个“秘密桃园”里的三年树有60多棵,两年树多达20多亩。如今,这块试验田已扩大至30亩。
给桃树盖起“小高楼” 远离洪涝抗病强
堵墨透露说,这一全新的水蜜桃种植模式,下一步将在全区范围内进行推广。未来的种植栽培模式,除了会鼓励桃农采用孙建勤的“宽行密植”外,还将引进“起垄栽培”。“相当于在原来的平地上给桃树们人工建一个小高楼!”她告诉记者,以往都是在平地上栽种桃树的。要知道,桃树喜旱不喜涝。阳山及周边地区地下水位普遍偏高,一旦出现洪涝,桃树根系极易受害,易得流胶病。“这是硬伤!”她表示,一旦遇到强降雨,病虫害、连作障碍等问题都冒出来了。要根本性解决这一问题,理论上要全部覆土、回填,将水稻田改成旱田,但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短时间内难以实现。
在阳山地区,要想树长得好,种出来的桃子好吃,土层必须足够深厚,这样树根才强壮,树势才发展得好。关键是可以提高抗病能力。起垄栽培这种新的种植模式,正好能解决这一“老大难”:将桃园四周土地挖深沟,挖出来的泥堆到种植行上,在地面上抬高40-50公分。如此一来,桃园的地下水位就人为“降低”了。此外,再辅以果园生草、生物菌应用等健康栽培模式,桃树“延寿”并非遥不可及。当然,这种起垄栽培模式对配套的机械设施要求较高,初期投入较大。在日本,一般的桃园单个规模并不大,大多只有二三十亩,但现代化农机都配备得很到位,如药剂喷雾器、采摘平台、割草机、开沟机等一应俱全……堵墨如此跟记者描绘未来栽种新模式的“蓝图”。
(晚报记者 袁晓岚/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