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同样的病,吃的同样的药,为何有的人效果显著,有的人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在于人与人的个体差异。在倡导精准医疗的当下,个体化、精准化用药渐渐成为不少患者的新需求。
记者了解到,如今锡城一些医院开展基因检测方法,通过了解患者的基因型来“量体裁衣”实现精准用药。
在无锡二院药剂科,自今年2月开展基因多态性检测以来,已有120多位患者“尝鲜”,通过该项检测揪出用药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并根据基因型选择药物或调整剂量,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40多岁的杨先生(化名)曾因急性心肌梗塞在介入手术时放入了心脏支架,术后需要服用一种叫做氯吡格雷的药物。该药使用广泛,是心内科的常用药,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支架术和冠心病的一级二级预防,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脏病发作、卒中以及死亡的风险。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几个月后,按照医嘱服药的杨先生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在治疗后,杨先生做了基因多态性检测,发现氯吡格雷在体内的代谢速度快,吃正常量的氯吡格雷,他比一般人的效果要差,这成为他再次发生心血管堵塞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大多数人来说,服用正常剂量就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不过在一百人中可能有一两个会存在像杨先生一样的情况,基因检测实际上就是找出这种‘少数派’。”二院药剂科王晓丹介绍,临床上对基因型进行检测,用来预测对某一种药物的效果反应情况。
同样的药为何效果不同
基因型检测是什么原理呢?医生打了个比方:人在喝酒后,酒精在体内代谢涉及到两种酶,一种叫做乙醛脱氢酶,一种叫乙醇脱氢酶。同样是喝酒,为什么有人一杯就倒,有人千杯不醉?就是因为不同人体内酶的活力是不同的,有强有弱,由此对酒精的代谢存在区别。
同样的道理,在药物的代谢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酶会“参与”其中,每个人体内都有多种药物代谢酶。“药物本身是没有活性的,进入体内后通过酶的代谢才有活性。”王晓丹解释道,得了同种病的患者,服用同样的药物,可能会因为体内相关酶的活力强弱,对某种药物的代谢存在快和慢的差异,所以服用同一种药时,有的人因药物代谢太快吃正常药量效果不明显,有的人代谢慢可能增加不良反应的概率,都需要根据情况调整药量。
定制更精准的给药方案
如今临床中有不少患者希望医生可以制定更精准的给药方案,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60多岁的张老伯(化名)患有冠心病,需要服用一种叫做阿托伐他汀的药物,但服药以来发生的肌肉痛成为他的一个困扰。经过基因多态性检测,药师发现该种药物在他的体内代谢很慢,血药浓度长期维持在一个水平,这才引发肌肉痛的情况。因此建议医生可以为他换一种药物或药量减半,来解决张老伯的问题。
据了解,目前基因检测已广泛用于临床并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如治疗许多心血管疾病的抗凝血药华法林,患者开始服用华法林后,其凝血时间达到预期值往往需要一段时间,不同的患者需要的药量存在差异,因此期间医生会根据经验来反复调整药量,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借助基因检测,则可以先对相关酶的代谢能力进行评估,明确药量,短期内帮助患者将凝血时间达到预期值。(晚报记者 逯恒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