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二泉月·读城

小娄巷里探“国保”(下)

  锡金军政分府府署

  | 李文扬 文 |

  谈氏宗祠(明代建筑):无锡谈氏文香接续

  “国保”谈氏宗祠,位于小娄巷48号。

  谈氏宗祠,建于明代嘉靖三十六年(1557),但就其遗址的历史来说,则长达九百年,经历了宅第—家庙—二望祠—谈氏宗祠的变迁。

  谈氏宗祠遗址,始为谈信宅第。据无锡《谈氏宗谱》记载,谈信,汴梁(今河南开封)人士,北宋末为翰林院博士,高宗老师。南宋建炎二年,宋高宗南渡,谈信偕两弟护驾随从。南宋朝廷在临安(今杭州)稳定后,谈信两弟一居松江府上海,一居湖州府德清,谈信居高宗封赐大片土地的无锡,成为无锡谈氏始迁祖。

  谈信宅第,到了元代,其后裔辟有家庙,供奉谈信。到了元末,家庙改为“二望祠”。明代中叶,无锡谈氏在“二望祠”址建谈氏宗祠——这就是谈氏宗祠的沿革史。

  小娄巷,古称“鸣珂里”。古诗道:“甲第亘长虹,拥节复鸣珂”。鸣珂,车驾马儿跑动时玉饰撞击发出的美妙声响,显示了高贵、文雅,谈信以“鸣珂里”命名其宅第里巷,不但表明其宅第主人的身份,而且寄寓着对后人的殷切期盼。所以明代乡贤邵宝赞美谈信道:“洵哉!开族之规模,而子孙之楷式。”——确实啊!他开启了谈氏宗族的规模,成为谈氏子孙的楷模。

  南宋的“鸣珂里”,到了元代,因巷内有戴氏墓改称戴墓巷。其西巷因建有更楼称楼巷,后讹为娄巷。后来,为示区别,娄巷改称大娄巷,戴墓巷改称小娄巷——这就是小娄巷名的变迁史。

  谈氏宗祠,原建筑五进,今存二进半建筑。

  原祠一进是门厅,四开间八架。门前有宋上马石一对,明荷瓣旗杆夹石四对,门廷有双星檐象鼻斗拱、棋盘石,两旁是厢房。进大门是天井,有百年古桂两株、古井一口;东墙有两座明刻石碑,一是谈信墓图,一是谈氏祠堂记。

  原祠二进是祠堂大厅,四开间。大厅有金龙盘柱、内供牌位的暖阁一座,有无锡谈氏始祖谈信像一幅,并有明代乡贤邵宝撰写的谈信像赞。大厅中梁悬挂宋高宗御赐的“溯派汴梁”金匾,旁有谈纲书“纯敬堂”匾,谈恺书“丝纶焕汗”匾、“世被宏光”匾,进士黄沙村书“汴梁渊源”匾。厅柱上有楹联三副,其中一联道:“经术儒宗,世传隐德;勋华政绩,代有伟人。”

  大厅西墙有邵宝、董其昌、华允诚等撰写的方形石碑;东墙有一方谈绰功绩碑,另有一方是七世孙谈廷谐重修谈氏宗祠时所立的碑刻。厅后天井内,有百年老杏两株,是为了纪念谈氏历代杏坛功绩播栽的。

  原祠三进是享堂。朝西三间,供奉各代进士、举人等牌位;朝南三间,供奉一品夫人、诰命、淑人、烈女等牌位。享堂内,宫灯、祭具、几案齐全。原祠三进的部分、四进、五进,后为秦氏修俭堂等。

  现今的谈氏宗祠,存二进半。一进门庭,四开间八架,其梁可见原构件,其后天井西侧存有古井。二进大厅,四开间,正待陈设。三进由大厅西侧走廊进入,在大厅后西侧,为三开间,用途尚末确定;屋前有天井,存有古杏。

  在谈氏宗祠中,我们从堂厅、牌位、碑碣、匾联中,可以读出小娄巷谈氏人才辈出——

  八世祖谈纲(1438—1507),官有政声,著有深义。谈纲字宪章,号秋云,成化五年(1469)进士,后任南京刑部贵州司主事、莱州府知府等职,任上清廉有德。他的著述丰富,尤其是易学,有《续易愚虑》《易考图义》等。

  九世女谈允贤(1461—1556),中国古代四大女名医之一,医术精湛。谈纲女儿,擅长内科,尤精于妇儿科,病人感恩载德。她编著的《女医杂言》一书,是我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女性医家著作,弥足珍贵。她是现今影视剧《女医·明妃传》主角的原型。

  十世祖谈恺(1503—1568),官至显位,旷达文雅。谈恺字守教,号十山,嘉靖五年(1526)进士,官至都察院右都御史,任兵部右侍郎时兼任两广总督,曾领导过戚继光进行抗倭及抗击葡萄牙人入侵, 在进剿海寇中功勋卓著。谈恺致仕归里后,在小娄巷建有万备堂,补校重刻过北宋名著《太平广记》,广为世人称道。

  十一世祖谈修(1596前后),守正不阿,独具卓识。谈修字思水,廪贡生。他身怀才学,著述众多,流传至今的,有《无锡县学笔记》 十二卷、《惠山古今考》十卷等。他还在谈氏的燕申斋里手揖刊印了许多谈氏家族文献。

  谈氏宗祠中供奉的先祖,多人立有牌坊,从牌坊上也可以一睹其风采。小娄巷一带,谈氏牌坊就有九座:绣衣坊(谈泰)、钟秀坊(谈泰)、文献之家坊(谈氏世学)、毓英坊(谈经)、进士第坊(谈经)、丛桂坊(谈纲)、进士世家坊(谈纲)、旌节坊(谈龙妻邓氏)、旌节坊(谈悌妾季氏)。

  到了近现代,来这座谈氏宗祠寻根问祖的,有无锡谈氏后裔、近代著名银行家、金融先驱、大陆银行创办人谈荔孙的后人;还有无锡谈氏五房元白公派厚桥盛家桥二十二世孙、著名科学家谈家桢等。

  ——小娄巷谈氏宗祠,见证着无锡谈氏九百年人文。始迁祖谈信开族的无锡谈氏,后裔书韵悠长,文香接续,正在咏唱着永续之歌。

  佚园(民初宅园):

  风云人生隐于小园

  “国保”佚园,位于福田卷8号,址系秦氏福寿堂第七进,从小娄巷50号备弄到底也可到达。

  佚园园主秦毓鎏(1880—1937),号效鲁,入狱后自号天徒,晚号坐忘,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他是北宋词人秦观后裔,小娄巷福寿堂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肆业于上海南洋公学,后入江南水师学堂;留学日本,回国后与黄兴、宋教仁等发起成立华兴会,任副会长;再入同盟会,参与长沙起义和镇南关起义。宣统三年(1911),秦效鲁响应武昌起义,组织发动无锡起义,成立锡金军政府分府,任总理,继称总司令。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他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秘书;“二次革命”时,与黄兴等起兵讨伐袁世凯,后被捕入狱;国民政府时,曾任无锡县长。

  民国十年(1921),秦效鲁年已五十,便解甲归田,造园养老。造园就小娄巷“先人遗地”营建,翌年竣工,起名“佚园”——佚园,隐“辛亥革命风云”,安逸养老?

  佚园原有龙形围墙,中西合璧建筑。园内有主房、辅房、杂屋三座,坐南朝北。住房之南,是一略带长方形的花园,面积约两百平方米,园偏东是一泓清池,南部靠围墙处是土丘,植有花木,西部是小树林,间以石笋数枝。

  园成之时,秦效鲁族侄秦淦,画“十景图”。佚园虽只近两亩,但在画家秦淦笔下却是风云万千,丘壑林深,无限风光。《锡山秦氏佚园十景图册》出版时,秦效鲁撰写《佚园记》以作纪念。——朋友,如果我们身在佚园,一边看“十景图”,一边看《佚园记》,考一考当年的十景与眼前的实景有何变化,想一想当年秦效鲁眼中的十景,再赏一赏现今我们眼中的十景,会很有味啊,真的!

  “樱园远眺”:登西北朱樱山顶,“东望雉堞参差,风帆往来城外,历历可数;西望西神山,峰峦起伏,如列翠屏,似陈笔架。烟云变幻,朝夕味景,山色岚光,尽收眼底”。

  “洞口访碑”:“石虎岗高处为台”,“台下为洞,通东西之咽喉也”。

  “雨余听瀑”:“池口石梁跨之,曰观瀑桥。立桥上听泉流潺湲,穆然有深山太古之思,不觉身在城市也”。

  “平台伫月”:西北土岗石虎岗,“高处为台。名曰隐弅(音焚),最宜秋宵玩月”。

  “枫阴垂钓”:安坐水池边枫阴下,垂钓心静如水。

  “桥上观鱼”:“榭南临池,一镜莹然,游鱼可数”。

  “松间夕照”:“朱樱山西麓,松柏成林,蔚然深秀”。

  “石鼎烹茶”:“双峰亭旁有古石鼎,可焚香,可煮茗,宋庆历年物也”。

  “石林丛桂”:双峰亭后有修篁丛桂,掩映其间。

  “双峰戴雪”:双峰亭“亭面石,石之大者有二,曰畏垒峰、曰瑶芝峰”。

  朋友:来佚园吧,逐一寻找这十景处,观赏这十景美,然后体味这十景的诗意,领悟这十景的哲理,如何?

  广义的佚园住宅有两组,一组在花园佚园内,一组在花园佚园之东泛称佚园中。这两组住宅现今虽然油漆一新,但都是原真建筑。

  花园住宅一组,坐南朝北,亦中亦西的近代风格。主体建筑为硬山顶马头墙平房,面阔三间。明间以方砖铺地,天花平顶,左右两次间为地板房,木框铁棂窗,洋式木门;明间南侧连抱厦,抱厦为歇山顶黄瓜脊,底部平面呈正方形,石础和木柱也为方形,檐下设斗拱及象鼻昂。辅房在主房西侧,硬山顶平房,面阔三间,但体量上比主房略小。杂房两间,在主房与辅房之间,矮平房,可能为后建之物。佚园原壁间,嵌有孙中山题写的“乐天”石刻,今复制至北门上楣。孙中山题词原碑,现嵌在园内住宅墙间。

  花园东向出花园围墙的另一组住宅,一为澄观楼,一为鹪鹩楼,均为两层三间。两楼建筑精致,前有庭院,具花木竹石之胜。澄观楼上原为卧室、书斋,作起居之用;楼下曰坐忘庐,原为会宾客宴游之用。两楼后,原为菜圃,占地两亩多,杂植桃李杏梅、石榴玉兰、樱花海棠、杨柳梧桐等,寒菜一畦,青葱可爱,冬日用以佐餐,胜于肉食。现今,菜圃不存,花木重植。

  各位朋友,在佚园之中盘桓,你遇见瘦长、面黄的晚年秦毓鎏了吗?你遇见他意欲隐息的灵魂了吗?——无锡小娄巷福寿堂走出的新潮学子,东京学生革命组织的热血青年,长沙华兴会密谋长沙暴动的主谋之一,无锡辛亥革命的地方领袖,无锡辛亥革命后的四任最高行政长官,南京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亲召秘书,南京反袁斗争中的狱中囚徒,无锡佚园中虔诚的佛教信徒。

  佚园之“佚”字,可作多解:安逸、逸乐、美丽、过失、超越(通“轶”)、更替(通“迭”)—— 在“辛亥革命风云”后的晚年,秦效鲁在佚园寻求安逸、逸乐、美丽?在佚园悔悟自己的人生过失?在佚园读“易”中精神上更替、超越往生?

  澄观楼与鹪鹩楼

  谈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