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季学期起,部编版的语文、历史、道德与法制教育部统编教材走进了课堂。根据教育部要求,从今年秋季起部编版教材将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此前在这三个科目上使用的多种形态的教材将成为历史。其中作为最重要的一门学科,语文教材发生了哪些变化,怎么用好这套教材,是广大师生和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
重建语文知识体系
部编教材重新确定了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落实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点、能力点。这一重要改进,让课程内容目标体现的线索清晰,各个学段年级单元的教学要点清晰。教材编写按照“课标”的学段目标要求来细化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训练,落实到各个单元。有些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则配合课文教学,以补白形式出现,努力做到“一课一得”,建构适合中小学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这个体系是“隐”在教材中的,不刻意强调以防止过度的操练。
阅读教学加大课型区分
部编语文教材有意识改变精读和略读课型不分的状况,加大了两种课型的区分度,初中教材改“精读”为“教读”,“略读”为“自读”。教读课设计比较丰富,有单元导语、预习、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等。部编教材也更加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比如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读整本的书等等。以往不少学生只会精读,形成了阅读速度很慢的习惯。温儒敏表示:“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注意阅读方法问题,重视阅读速度的教学。”
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
部编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意在和学前教育衔接,从一开始就引导读书兴趣。小学中高年级几乎每一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初中则加强了“名著导读”,改变以往那种“赏析体”写法,注重“一书一法”。
语文课需要延伸到课外阅读,但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温儒敏建议老师采取“1+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教材还设置有古诗词诵读。“这些内容可以要求学生去反复诵读,不一定要和课文那样逐篇讲解。老师们特别要注意其导读的写法,除了简明地介绍作品的内容及艺术特色,还要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不同的艺术风格,学习有关古典文学鉴赏的某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识字写字教学更讲究科学
部编语文教材一年级课本教学需要注意严格落实300字基本字表。这个字表是依据大量对小学生阅读的调查,从字频的角度来确定哪些字必须先学。
汉语拼音教学则改变了以往入学即学拼音的方式,安排在识字单元之后,使拼音和认字,互为“拐棍”。温儒敏表示,老师们在汉语拼音教学中,要注意两点,一是对汉语拼音的要求不宜过高;另外,要重视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适当降低拼音学习的难度,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提高写作教学的可操作性
对于写作教学温儒敏介绍,部编语文教材力图突破既有的模式,在突出综合能力的前提下,注重基本写作方法的引导。写作方法和技能训练的设计编排照顾到教学顺序,让老师能够落实,克服随意性,但也注意到避免应试式的反复操练。“写作课的系列,努力做到中心突出简明扼要,有可操作性。初一两个学期一共12次写作课,每个单元1次,分别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学会记事,写人要抓住特点,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发挥联想与想象,写出人物的精神,学习抒情,抓住细节,怎样选材,文从字顺,语言简明。每次都突出一点,给予方法,又照顾全盘。”
(整理自人民教育)
传统文化选篇全面增加
部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介绍,课文选篇更加强调四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适当兼顾时代性。传统文化的篇目有所增加,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六年级12册,共选有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初中古诗文选篇共125篇,约占所有选篇的52.5%,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
双线组织单元结构
部编教材的结构是分单元组织教学,若干板块的内容穿插安排在各个单元之中。结构上明显的变化是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同时又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每个单元都有单元导语,对该单元主题略加提示,主要指出该单元的学习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