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习惯在上下班路上塞着耳机听音乐或者有声节目。一个人在树荫下慢慢行走、静静聆听、细细品悟我关注的内容,上下班的这10余分钟路途让我很享受。记得是一个周五,我处理完学校的工作后,踏上回家的路,依旧像往常一样“与世隔绝”。突然马路对面传来了一声“杨老师好!”这声音穿越了一条马路,盖过了车来车往人声嘈杂,透过了我的耳机,传到了我的耳朵里。
这个向我问候的学生小文所在的班级,我是中途接手的。小文常常会惹出点事端,稍有不合,便拳脚相加。他纪律不佳,做小动作是家常便饭,打断同学的回答、老师的讲课也都是常有的事。为了让他有所改变,我曾尝试过若干方法,然而并没有起色。
前不久我开了一次班会,围绕小文展开。我问孩子们,你们眼中的小文是怎样的?他们数落了小文的种种不是。我却话锋一转,说小文是我们班比较可怜的孩子。我告诉孩子们,小文的“武力解决”问题是爸爸拳脚相加后的应激反应,他“强词夺理”的背后是一份孤独和无助,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安全感的缺失。这次班会之后,小文居然哭了,还主动跑来我身边,向我透露了家里的一些事。而隔着马路的问好,也在这次班会课之后。
遇见一个让教育无法顺利开展、收效甚微的孩子,对老师而言的确是挑战。而如何面对这样的挑战和难题,则成了老师是否能够自我成长的分水岭。福祸相依。他是挑战,给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带来了不少难题和困扰,却也是我的心境提升和专业成长的源泉之一。
育人先育心。如果我们没有尝试去触碰和打开孩子的心门,那我们是无法找到那把正确的钥匙的。教育不是刻意改变,不是外在约束,而是唤醒。孩子的心智模式改变之后,他的外显行为才会相应变化。
(无锡市胡埭中心小学 杨妮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