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的陈武军,退休前是一家企业生产管理的中层干部,退休后被返聘,去年他决定“告老还乡”享受生活。看到朋友圈里大部分人会乘公交车去逛公园,他决定选择不一样的逛法——跟着公交线路看无锡。去年夏天,他先进行了线路预热,不过考虑到天气炎热,后把正式启程的时间改在了深秋。
出发前做好攻略,八个月坐遍285条线路全程
自去年11月12日坐上87路和快1线开始,他历时八个月,完成了无锡285条公交线路的全程探访。此前他做足了攻略,下载了无锡智慧公交APP,并将线路按开头字母进行了分类,从1字排到了9字头,每乘完一条线路,就用铅笔划掉一条。每一条线路乘坐的年月日也进行了记录。每次要乘坐某条线路,他会提前在网上查好,研究其发班的时间表,除了脱班等意外情况,根据时间表,70%—80%的车次他都能按计划坐上。最近两个月,他乘车也越来越熟练,比如会尽可能选择有停车场的终点站,这样发车会比较准时。
对于无锡到底有多少条公交线路,陈武军表示,他查过一些官方说法,有说无锡共有294条线路,也有说是有259条常规线路、9条微循环和96条定制线路。他的“公交环游记”以常规线路为主,“专线车或定制线路班次少,也比较难找”,他基本就放弃了。比如大方桥专线,一天只有三个班次,而河埒口到胡埭的专线,只有首末两班车。他的乘坐依据主要是根据APP显示的公交线路,但也有一些是APP上没有的,比如762大站车,从新洲路到新惠家园,他也会加上去。
按APP上的显示,微巴线共9条。但他乘坐的时间段中,有两条停驶,一条是人民医院的微巴线,他在今年的3月份见过,后来发现没有了,没有乘到。还有一条是梅村微巴线,他在21路梅村公交总站站牌上看到停驶通知,也没坐到。上月17日,他在APP上看到通知,说梅村微巴线又营运了,有具体的站点,定名为783路。上月27日,他到梅村去乘该条线。找了几个站点,都没发现相关站牌,后来问了场站,回复说是还没开通。而在乘坐微巴788路时,他发现实际乘坐的时候发现分成了788-1和788-2,两者的站台有细微的不同。到目前为止他共乘坐了285条线路。7月14日是他计划中的最后一天,当天早上7点55分搭乘716路到了东港,再从东港转711路和738路到八士和张泾,到家已是下午1点30分左右,完成了他的“公交环游之旅”。
按八个月计算,他平均每天乘坐一条线路。当然最多的时候,他一天会从头到尾乘坐5条线路,比如说往堰桥方向有不少短线路,他就能实现在一天内坐多条线路的全程。有些乡镇班次,到终点后周边连个小店都找不到,他一般会在远距离的行程中带一些干粮。
乐在旅途,发现不少“最”线路
按曾经的数据,88路可算是“马拉松线路”,共有44个站点,往返一趟要开70公里。据统计,目前无锡公交65%的线路运营里程超过30公里,其中30-40公里的线路占总量的32%,还有5%的公交线路里程超过了60公里。陈武军表示,官方表示单程超过30公里的线路不少,其中单程30-40公里的线路大概有25条。在他的乘车体验中,716路应该是最长的线路,官方数据单程就要42.7公里,但这趟车到了无锡汽车站后要马上折回,也就是说司机一趟要连续开85公里。
而停靠站点最多的线路是753路,沿线共有75站。他乘坐的那天,公交车从头开到尾,共开了140分钟。最短的线路是黄巷医院微巴线,一趟全程只需要8分钟,就是说单程只要4分钟。乘坐当天,乘客不算多,几乎都是沿线居民。
大部分公交车都是收费的,但他发现653路是趟免费公交车,共有18个站,是从玉祁客运站到平湖苑的。那次上车时他想刷卡,结果司机直接挥挥手示意免刷,后来他发现车上连刷卡机都没装。他估计这条线路是当地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项目。在网上查了一下,果然这是惠山区玉祁街道于2018年1月23日开通的“凤阜惠民车”。
夜班线路他也前去一探究竟,共有10条:310、311、312、315、316、319、328、358、359和395路,其中395路是发车最晚的线路,从新城公交公司发出的头班是晚上7点50分,这趟车另一头是公交三场。他一路上发现,前前后后没超过10名乘客。
他还发现,“7”字头的公交车线路最多,共有77条。因为“7”字头涉及的公交公司最多,新区公交、市区公交到以前的锡惠公交,都有相关线路。他研究了一下,往东面的“7”字头线路是最多的,但惠山区的洛社、滨湖区的胡埭方向,似乎没有“7”字头的公交线路。
这么多车坐下来,他对无锡也有了更多了解。他说自己年轻时,无锡常规公交线路只有十条左右,现在的线路则达到近300条。他上世纪70年代去梅村,发现镇上热闹的只有供销社的两三间店面,而现在的梅村古色古香,无锡许多乡镇此前他没怎么去过,发现现在都建设得很棒。
“环游”收获很大
也有心得想分享
陈武军说,把这些公交线路从头到尾乘一遍,堪称趣事一桩。作为一名普通乘客,在乘坐过程中也有一些心得想分享,期待能有助于即将到来的线路调整。
他发现,市区车流和人流较集中,所以公交车一般是两分钟开一站路;乡镇线路道路空旷,一般一分半钟能开一站路。据他观察,中心城区范围内乘客的流量刚刚好,不算挤也不空,但新吴区范围内的一些线路很长,乘客却并不多。非上下班高峰进入一些工厂区时,路上行人非常少,公交车上乘客也寥寥无几,有时10分钟都没人上下车。他建议缩短距离,增加局部的微循环。
一些线路的班次非常少,他有一次在总站等777路,等了一个半小时都没等到。后来发现这趟车一天只有4个班次,是从新洲客运站发到无锡东站的。还有一些公交线路一天只有三个班次。但有些线路站牌上没有出发时间,APP上也没有。有时APP上没相关车次,但有车正常运行,他了解到这属于一些老车型上面没有传输设备,所以APP上无法显示其运行时间。
有些线路设计较复杂,如701路,有右环行上行和下行,以及左环行上行和下行,在他看来,这样的线路可以标记得简单一些,否则乘客很难弄明白。有些站牌设计也较特别,他发现732路在东站乘车时,无论往哪个方向,都在同一个站台乘车,而非通常的马路两对面。有些APP和车内标识也不一样,像732路,车内显示是东循环和西循环,而APP上是左循环和右循环。如果是不常坐这类线路的乘客,会被搞晕。
还有些公交线路较多的地方,有几个候车点,相距较远,在南禅寺站牌上有温馨提示,某某路,请到前面200米处候车,这种提示,让不熟悉情况的人能少跑冤枉路。他建议,所有类似情况的站点,都应该安排这种提示。另外常见到站牌缺失或毁坏,比如721路和808路找不到终点,他只能从倒数第二站开始乘,到了终点站,找了一圈发现确实没有站牌。而公交772路从新区科技商务中心到鸿山,按站牌显示下午1点30分发车,他1点10分就到达始发站,但是1点50分车还没来。他致电公交公司一问才知道,车子的发车时间已改了,要往后移一个小时,但是站牌上没有新的时间表,会误导乘客。
(晚报记者 黄孝萍/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