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看无锡

择业和用人的结构性矛盾如何破解?

无锡经验亮相《焦点访谈》

  本报讯 今年毕业季将有834万大学生走出校门,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将踏上社会、走入职场,在这场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中,大学生们准备如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了哪些新的变化?无锡作为我国传统的制造业基地,成为《焦点访谈》的调查样本。

  “尽管无锡这几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吸引了很多应届毕业生到无锡来就业,但是对无锡很多急需升级改造的传统制造业企业来说,招到理想的应届毕业大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据介绍,无锡对传统制造行业人才的需求不仅大,而且要求高。为了满足无锡产业升级对高水平技术人才的需要,近10年,无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了智汇无锡大型招聘活动,足迹遍布西南、西北、东北、山东等地,为急需人才的无锡企业牵线搭桥。然而随着产业升级,以前一些高中生通过培训就能胜任的职位,现在往往需要大学专业知识背景的毕业生来承担。但很多大学生对一线工作却望而却步。

  在无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吴春林看来,这是一个就业结构的问题。一方面,我们现在为大学生提供了很多的工作岗位,但由于职业观的问题,不少大学生对于到制造业一线做传统技能型人才还有顾虑,导致传统产业的一线职工仍旧面临招录困难。

  “现在我们小孩首选肯定就是读大学,不管适不适合成为研究型人才”,无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促进处处长杨朝晖认为,当前的教育导向也是造成结构性矛盾的重要原因,原本适合技能型的人才,全都去读了大学,甚至研究生,等到毕业时,他们就成为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夹心层。他建议大学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等他们踏上社会之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也不能懈怠,要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的选择、分析,这才是找到一个好的工作的先决条件。

  传统制造业为主的企业在转型升级改造的大背景下,如何应对“有人无岗”、“有岗无人”的结构性矛盾呢?面对《焦点访谈》的镜头,吴春林给出了无锡经验。“我们要让技能人才的收入与他的劳动成果相匹配,改善他们的生存环境,构建终生培养的职业教育体系,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吴春林表示,实体经济需要大量的技能人才,国家需要大国工匠,现在培养我们的工匠,是我们人社部门最关注的一个问题。 (陈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