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何小兵
深深藏在阳羡湖畔茂林修竹之中的磬山崇恩寺,是江南禅林著名古刹。毗邻古寺的龙山涧,常年泉水叮咚响,山涧水如同白练银蛇,自然美好。涧滩边的农家老屋墙根,对联条石横七竖八地卧放在青青草地上,长短不一。有些条石上有文字,有些条石上有纹饰,极富沧桑感。这些条石是文革时期从磬山崇恩寺旧址拆毁的牌坊构件,地方志书记载的磬山崇恩寺楹联不在少数,其中有“夜静疏钟发,泉流曲涧长”“岩扉月下惊溪鹤,禅榻云中起卧龙”等,偶句天成,各臻其美。遗憾的是,它们已经湮灭在岁月的长河里。
在宜兴山里的阳羡湖畔,像磬山崇恩寺这样具有厚重历史积淀和山乡自然生态美好的所在,成为茶旅风情小镇湖氵父镇的地理符号之一。
“深氧界”竹海山村
茶旅风情小镇湖氵父镇是江苏省命名的首批旅游风情小镇之一。阳羡茶、阳羡湖、阳羡溪山成为竹海山村“深氧界”的重要内涵。这里绿水环绕,竹海流风,森林覆盖率达82%,负氧离子充沛,是一处天然的氧吧。这一区域内集中了竹海公园、千年古刹磐山崇恩寺、道教源地洞灵观、灵谷洞、陶祖圣境、西施洞、玉女山庄等重要景点,是江南地区有名的山珍果品之乡,也是遐迩闻名的“江南佛国”。此外,湖氵父镇物产丰富,如山百合、吊瓜子、青梅、药材、竹笋、银杏、板栗、杨梅等等,风味独特。该镇拥有竹林6万亩,在起伏的群山中,竹影婆娑,好似大海波涛,十分壮观。
据《宜兴县志》记载,湖氵父为“湖之父”,是太湖重要源头之一。在该镇境内的竹海公园内,至今还有“太湖第一源”的石碑。
湖氵父镇丘陵棋布,山区库塘星罗,生态资源丰富,连接山区库塘的洑西涧、永红涧以及向阳涧等山涧常年“泉水叮咚响”,湿地、涧滩的植被得到很好保护。在湖氵父山区,竹海公园是江苏省最大的竹基地,中心景区面积达1万多亩,有“华东第一竹海”“太湖第一源”和“苏南第一峰”之称。景区内有镜湖、翡翠长廊、千年古银杏、古刹、瀑布、悬空栈道、东坡咏竹、太湖第一源、黄塔顶等景观,是生态旅游的佳绝处和我国竹文化和竹风景的代表性景区。
湖氵父境内的阳羡茶洲遐迩闻名,唐代以来,经茶圣陆羽推荐,宜兴阳羡紫笋茶被列为贡品。阳羡茶园濒临太湖,根植于天目山余脉山岕之间。置身茶园,山青、水秀、茶香,层层山坡铺绿叠翠,青翠欲滴;树树芳香的新绿,构成赏心悦目的茶的绿洲。在茶洲深处的张阳村扇子面山南坡,阳羡茶文化生态园建有卢仝草堂、茶文化展览馆、茶艺坊、阳羡茶楼、唐贡茶作坊、茶叶观光展示园、茶果种植观光展示园、茶蔬和茶药观光展示园等,是宜兴生态之旅的重要构成。
从宜兴城往阳羡风景区去,第一个能让人驻足观赏的村庄就是张公村。公路两侧,花木盆景成了张公村显著的地理标志。张公村,流泉绕村郭,绿树掩碧瓦,庭院人家花木扶疏。村里无闲田,相对开阔的地带,分别由大大小小的篱笆园占据。篱笆园里古树名木极为常见,千奇百怪的树桩盆景和鬼斧神工的山石盆景多得数也数不过来,整个村庄俨然硕大的园艺场。这里的花木品种丰富,走进村庄仿佛走进了植物园。
每年杨梅上市季节,湖氵父镇的杨梅园十分热闹。这里的杨梅园达到8000多亩,出产的乒乓杨梅个儿大,味道酸甜,其中,当地的涧坞生态杨梅园、阳泉生态杨梅园、驮龙湾生态杨梅园等基地,因为盛产可以供游客采摘的杨梅等果品,已经发展为“吃、住、游、购、娱”于一体,形成了旅游发展循环链。近年来,杨梅成了当地的重要果树品种后,该镇相继涌现了阳羡茶文化生态园、龙潭园艺观光园、晴兰生态农业观光园、阳泉生态农业园等一批生态农业旅游点,游客采摘鲜果成为阳羡生态旅游区的重要服务项目。
湖氵父镇是江苏最大的连片栽植茶园,贡茶生产基地和茶圣陆羽著述《茶经》的地方,唐贡山、唐贡村等古代地名沿用至今,发掘和完善当地茶旅风情主题的旅游项目还有很多。
山水之间的人文胜迹
湖氵父镇山水之间自古多文人骚客游历,人文胜迹众多。
玉女潭公园位于湖氵父镇阳泉村,这是一个以山林野趣为主要特色,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风景名胜。景区植被丰富,环境清幽,潭的绝妙、石的神怪、洞的奇趣、竹的幽香、水的甘甜,被唐代礼部尚书权德舆称赞“阳羡佳山水,以此为首”;大文豪郭沫若誉之为“天下第一潭”。景区分“玉阳洞天”“玉潭凝碧”和“影视基地”三部分。著名诗人郭沫若游历宜兴,曾在玉女潭徘徊遣兴多时,发怀古幽情,留下了“天下第一潭”的感慨。玉女潭建园于唐,盛于明,有江南园林源头之说。近年来,这里成为中央电视台外景基地之一,许多影视作品在玉女山庄进行了实拍。
紧挨着玉女潭的“海内奇观”张公洞,素以道教胜地而闻名于世。相传汉代的张道陵和唐代的张果老都曾在此洞隐居修炼,号称“张公福地”。张公洞玄妙无常,妙在洞中有洞,洞中复有洞,洞中复有洞中洞。与张公洞相邻的洞灵观,重门次第,殿宇巍峨,红墙黛瓦,绿荫掩映。旅游者可领略道教文化,进香者可逐殿参礼膜拜。“羽衣常带烟霞色,不染红尘桃李花。”这是人们对仙风道骨的一种理想描述。宜兴张公洞风景区的洞灵观,是道教传播的要地和南方天师教派之一,在中国道教史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和地位,是宜兴旅游与道教结合的典范,也是宜兴旅游与道教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范蠡、西施的爱情故事,在湖氵父镇陶祖圣境风景区被充分演绎,这个景点占地20万平方米,以金塘山为主体,以慕蠡洞为主景,并设有范蠡文化广场、西施水景广场、健身绿化广场、石林奇观、望妻亭、天窗、一线天、试剑石、浣纱清池、元宝生花、五杜棋坪、竹林廊桥、铁索桥、富寿广场、范公陶馆、范公草圃、范公古窑、财神堂、清塘别业等景点。据这个景区的陈宝明先生介绍,战国时越国大夫范蠡功成身退,晚年隐居宜兴湖氵父山区,开创、推广了宜兴制陶业,使当地人民富裕安康。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奉他为陶业祖师。
在湖氵父境内,还有个鲜为人知的去处。这里的涧坞山村是勇姓家族集聚地,村庄鲜有不姓勇的人家。因此,在涧坞山村周围方圆几十里内问起勇家村,知情人不在少数。在当地,关于勇家村的说法很多,且具传奇色彩。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古时一批胸前挂着“勇”字的士兵们躲避战乱于此;还有一种说法是,中国勇姓的发源地就在这里。
900多年前,苏东坡就欲在此买田归隐,并留下“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的绝世佳句。矗立在峰峦之上的东坡阁,是阳羡溪山擎举的地域文化标志。东坡阁是以宋代风格为特色的阁楼建筑,游客可登高望远,看到整个阳羡湖美景。东坡阁的设计师是国内古建筑领域泰斗、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朱光亚。他所主创的东坡阁,在物理上将成为小镇观景的制高点,在心灵上则成为“参悟人生逆旅的驿站,点亮阳羡山水的明灯”。
阳羡溪山
此心安处是吾乡
阳羡溪山滨湖公园位于阳羡湖南岸,阳羡溪山与湖滨公园密接,浑然一体。从阳羡溪山滨湖公园环顾四周,有天荒山和西川岭的巍峨,有碧波荡漾的阳羡湖,有远村炊烟,有杂树繁花近在眼前。
在宜兴阳羡湖畔,阳羡溪山山水生活小镇悄然掀起盖头来。阳羡溪山总规划用地约6000亩,总建设用地约1500亩,如今成为茶旅风情小镇湖氵父镇的小镇中心。“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诗句,在阳羡溪山都有实景呈现,言犹未尽。
“这是一块非常得天独厚的土地,依山傍水很难得。中国人的自然审美其实做的就是一件事,就是把个人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大自然关联起来,来达成有限到无限的一种转换,也就是永生。西方人追求永生是靠信仰上帝,中国人不是,中国人要的是通过跟山水发生关系而达成永生。因此,中国人所有的情感,甚至于中国的所有信仰都是山水信仰,我们看看古时候的东西,绘画、诗歌、造园,全是山水,我们的情感都是山水。”阳羡溪山小镇景观总设计师马晓暐先生如是说。
阳羡溪山小镇生活美学顾问、彬风堂堂主高振宇先生出生于宜兴陶艺世家,1982年师从紫砂泰斗顾景舟学习紫砂陶艺,后留学日本,并于1993年获得东京武藏野美术大学工业设计系陶瓷专业的硕士学位,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传统紫砂艺术家之一。高振宇先生对家乡的山水人文有着朴素的情感:“我是土生土长的宜兴人,不管是我在留学的时候,或是在北京,或者是其他遥远的他乡,阳羡这片溪山在我心里的分量都特别的重。我们都是以自然为贵,以自然为美,因为人是从大自然走出来的。大自然的代表就是溪水和山川,是每个人向往的地方,所以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心之所归,只在溪山。此心安处是吾乡。”
美食,是最深的乡愁。无论去过多少地方,吃过多少珍馐佳肴,最难忘怀的始终是故土风味。阳羡溪山小镇食堂安静地坐落在溪山脚下,掩映在翠绿竹林中,粉墙黛瓦,轻柔铺叙,以宁静的姿态,与这里的山水交融,呈现出一种隔世之美。在阳羡溪山,包含茶叶种植、生产,茶田观光和茶庄体验的特色生态茶园,是阳羡溪山自然生活方式的重要架构,与优美茶山比邻而居的养生居住区域,集约了中式合院和电梯洋房等居住产品。其中中式合院白墙黛瓦,独门独院,有天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