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二泉月·读城

无锡教育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无锡教育概况》(英文版)1947年书影

  | 江春 文 |

  几年前,我和几位同仁在收集资料编著《百人千书》一书的过程中,从无锡市图书馆古籍部的藏书中,发现了一册由无锡县教育局编于1947年9月的《无锡教育概况》,因为是全英文的版本,且是漂亮的手写体,故它在我们所见过的2000多种清末民国年间无锡教育著作中,显得十分另类。那么,这书是为何而编?又是编给何人看的呢?这在当时成为一个谜!日前,笔者查阅了多份旧报,终于把该书编撰、出版的前因后果弄清楚了。这本书文字不多,却真实反映了无锡教育的一个高潮:1948年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无锡开展普及教育所取得的成绩,命名无锡为“普及教育的实验区”,向全世界推广普及教育的无锡经验,实属可贺!

  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6年建立的,是一个致力于推进世界教育发展的国际机构。当时,该机构确定的工作目标是解决全世界文盲过多的问题,促进世界基本教育(英文为Fundamental Education)的发展。创造这个词的人,是想将“儿童教育”和“成人教育”两个概念都包含在内,“这种教育不仅教人读、写和算,并且授给他们若干基本的东西使他们可以谋生,改良他们的经济情况;使他们可以艺术地、有教养地表达他们自己的思想,使他们可以改进健康生活的环境,参加国内及国际的政治活动,藉以引导他们走向比较充实而完善的生活”。

  这一构想与民国年间我国推行多年的义务教育、国民教育、平民教育、社会教育和民众教育等表述相合。联合国教科文“认为中国是推广教育的先驱者,认为中国在现代世界上有他的重要性”。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会议上决定,将于1947年9月,在中国南京召开“远东区基本教育研究会议”,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后召开的第一次关于该主题的世界性会议。会址的选择,也是对中国不断致力提高学龄儿童和成年人文化水平所取得成绩的肯定。

  获悉此消息后,国民政府十分重视,指令教育部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负责会议筹备,由教育部部长朱家骅任主任,两位副主任分别是杭立武和顾毓琇;下设相关办事机构,负责筹备教育展览会、安排议程、起草报告等具体工作;著名刊物《教育杂志》还安排出版“基本教育问题专号”;同时,中国政府决定组建由政府官员和专家30余人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会议。

  1947年9月3日,“远东区基本教育研究会议”如期在南京召开,应邀参加的有中国、澳大利亚、缅甸、香港、印度、马来亚、尼泊尔、新西兰、沙劳瓦克、暹罗、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地区)的代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共计100多位。会议期间,蒋介石、印度领袖圣雄甘地、联合国秘书长赫胥黎等均发来贺词。会议至12日圆满结束,被赞誉:“不特为国际教育史上之创举,亦为我国教育史上值得纪念之一大事。”

  根据会议的历程安排,南京会议结束后,代表们将赴江南各城市考察中国教育的状况,而无锡是他们考察的第一站,这是让世界了解无锡的重要时刻;更重要的,是在南京召开的这次会议上,通过了一个决定:为推进世界普及教育发展,要在中国选择合适城市设立“基本教育实验区”,以建设一个国际样板,向世界推广经验,经专家提议,无锡是多个备选城市之一,这对无锡来讲是必须争取的好事。

  二

  无锡近代教育以1898年竢实学堂创办为标志,起步早、发展快,近代教科书的编写、河埒口小学的生活教育、竞志女校的女学教育、省立三师的师范教育、国专的国学教育、省立教院的民众教育等,均享有盛誉,在半个世纪中,无锡一直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典型区域。抗战胜利后,无锡的教育依然走在全国前列,“战前在无锡大约有14所中学,425所小学;现在的数量达到43所中学和698所小学”。(钱江主编:《百人千书——无锡近代教育著作书影选编》,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269页)“战后比较战前,有一特殊的现象便是求学儿童的激增”。战前,学龄儿童114625人,在学儿童49821人;战后,学龄儿童200211人,在学儿童105352人。另外是女学生增加,战前占23%,现在占44%。这一新变化表明无锡普及教育取得较大的成绩,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进世界教育普及的理想是吻合的,所以,当时把无锡作为“基本教育实验区”,基础非常坚实,众多官员、专家推荐无锡也是有独到眼光的!

  为了迎接考察团的莅临,无锡地方作了精心的准备。

  早在7月24日和8月2日下午,无锡县政府两次召开专门会议,就代表在锡期间的活动,包括接站、食宿、参观、游览等作了全面安排。其中就决定编辑《无锡教育概况》,以便到时分赠来中外代表。县教育局从县立女中和连元街、崇安寺、东林等小学等抽调有经验的教员,组成编写小组,华志潜为召集人,从速搜集资料,启动编辑。不久,该书如愿完成。

  9月13日中午,出席“远东区基本教育研究会议”的代表一行24人,由南京乘火车抵达无锡。其中有联教组织代表郭有守、罗雷斯、胡文德;印度代表沙伊汀,专家贾氏;尼泊尔代表狄克西;缅甸代表宇巴伦,专家宇雀;香港代表毛肯;马来亚代表王宗镜、季克希;墨西哥代表安哥拉;沙劳越代表狄克逊;中国专门委员查良钊、赵冕、俞庆棠、王承绪、徐侍峰、陈友松,秘书邝自修;中央通讯社记者蒋星煜等(《远东基教代表团一行昨莅锡参观教育》,《江苏民报》1947年9月14日)。县长徐赤子、参议长李惕平、教育局长杨镜航、教育会理事长杨震中、省教院院长童润之以及教育界代表到站欢迎。

  随即,代表团成员分乘两辆大卡车,抵达泰山饭店,由徐赤子县长与县教育会理事长杨震中出面设宴款待,(《各界昨热烈欢迎远东基教参观团》,《人报》1947年9月14日)每桌中餐标准是50万元。(费逵:《基教代表莅锡缤纷录》,《江苏民报》1947年9月14日)徐县长代表无锡地方政府在致词中希望:“我们从可靠的消息听到,不久就要设立一个基本教育的实验区。如果这个消息是确实的话,我们认为无锡是理想的地点!……我们感谢诸位带来了光明的礼物!”道出了无锡各界的深切期盼。印度沙伊汀在代表来宾致词中高度评价无锡教育取得的成绩,并表态:“联教组织最近期间,拟在中国成立一基本教育实验区,无锡教育如此发达,实为吾人理想之地区,吾人当协力以促成该项计划之完成。”联教组织代表罗雷斯也表示:“愿努力促成无锡成为中国基本教育第一个实验区,将来联教组织代表来华考察基本教育实验区时,必请其首先来锡考察。”(《各界昨热烈欢迎远东基教参观团》,《人报》1947年9月14日)他们的表态,赢得各界人士的热烈掌声。

  午后,代表参观了省立教育学院等学校,“最令各国代表感到兴趣者,为该院主办之儿童团、妇女班及成人班表演之卡片、识字法之表演,极小之儿童及不识字之成人,受过此种教育后,皆能将认识复杂之字句、计算出复杂之数字,各国代表对此种教学法备加赞扬。”(《各界昨热烈欢迎远东基教参观团》,《人报》1947年9月14日)随后代表们被邀请游览了鼋头渚太湖风光。

  在晚宴上,来自县女中、县中、辅仁、竞志、省锡师和连元街小学等学校激情迸发的校长参加,“同行相见,分外相亲,虽然大家国别、肤色、语言有着许多的不同,但是这群教育工作者都是抱着同一理想,在这个世界上,他们为了这共同的理想吃苦、挨饿、流血、流汗的工作着”(石曼:《一个愉快的晚会——并为几位基教代表画像》,《人报》1947年9月14日),所以交流十分热烈畅快。兴奋中,新任联合国文教主任、联教组织中国代表郭有守兴奋而含蓄地宣布“中国基本教育实验区计划中,是预备在四川的北碚和江苏无锡选择一个的,现在决定选哪一个很难决定,要经过参观后交由教育部决定”,但作出这决定,“已是很快的事了”!自己“亦极愿将基教区设于本邑,并慨允回京后向朱部长请示决定”!(费逵:《基教代表莅锡缤纷录》,《江苏民报》1947年9月14日)

  直至深夜,宾主尽兴而散,乘车东去。临别在车站,无锡媳妇俞庆棠表示:“必须全力争取在无锡!”邑报报道:这一晚,“它轰动了全城,真可谓无锡教育史上的空前盛举!”

  三

  1948年2月,好消息传来:无锡顺利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基本教育实验区第二实验区”,任务是“实验城市市民基本教育”(当时全国共设两个实验区,第一是四川北碚,由育才学院晏阳初负责“实验乡村农民基本教育”)。不久,教育部正式确认这消息,并确定由江苏省立教育学院院长童润之负责筹备,同时下拨“一亿元开办费已交由中行汇来”作启动资金。(《基本教育实验区,教育学院负责筹备》,《江苏民报》1948年2月16日)

  无锡地方立即行动,由县政府牵头,省立教院具体负责,各学校、工厂全面配合,完成制订了《基本教育实验计划》上报教育部。到3月份,计划获得批准,实验工作全面启动。(《基本教育实验计划》,《江苏民报》1948年2月17日)同时,县教育局还奉令拟订了一份更具体的《无锡县基本教育示范区实施计划》,“已拟订就绪呈县备核”(《锡邑文盲有六万余》,《导报》1949年3月9日),计划通过两年的努力,将全县文盲全部扫除,不仅完成联合国教科文赋予无锡“基本教育实验区”的任务,更希望在此领域做一“示范”,取得经验,提供给世界分享,也借此推动无锡教育取得更大的进步,站到世界教育的高地。事后,联合国还不断派人来锡,跟踪指导实验区工作的开展(《美教育家莅锡,视察基教实验区》,《人报》1948年4月3日)。

  不幸的是,到1948年秋,国民经济崩溃,地方政府对推进这项工作的经济支持发生困难,该工作被迫中止;再加上不久政权的更替,国际关系发生重大逆转,实验区工作就不了了之。此事则成为无锡,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又一个大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