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教育周刊

他们入围“江苏最美资助人”

片片丹心汇聚成爱的海洋

  近年来,全省学生资助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效,不断提升了教育公平保障水平。与此同时,在全省社会各界涌现出一批从心理、学业、物质等方面关爱和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典型人物,他们的执着和无私精神令人敬佩,他们的经历和事迹感动人心。

  日前,江苏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等部门开展了“江苏最美资助人”评选活动,无锡有4位资助人入围候选名单,本期周刊一起来了解他们的故事。

  顾铁华:

  点亮寒门学子的大学梦

  对于家庭贫困的孩子来说,上大学无疑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可学费、生活费往往会成为一个极大的负担。从2010年开始,香港育华教育基金就将目光投注到了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的寒门学子身上。九年间,育华教育基金解决了533名学生的燃眉之急,资助金额共计271.9万元。基金创始人就是来自香港、祖籍江阴的顾铁华。

  每年11月,顾铁华夫妇都亲自到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参与育华教育基金颁奖典礼。顾铁华设立基金的初衷是希望困难学子有了生活费,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步入工作岗位后,一批批受助学生反哺育华,希望爱心得到延续。曾受助的学生包鑫毕业后,将自己拿到的第一份工资全部注入育华基金。他说:“在我最困难的时候,育华帮助了我,如今我赚钱了,要成为育华的一员,帮助更多的人。”

  唐君远教育基金会:

  13年持续资助无锡教育事业

  无锡籍香港知名实业家唐翔千,按照其父、已故著名工商业家唐君远先生“发展教育、振兴中华”的心愿,于1987年捐资成立了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2006年起,基金会在无锡机电高职设立助学奖,2007年为无锡机电高等职业学校捐资建设了“君远科技楼”,并将市学校管理中心所属的4所职业学校全部纳入助学奖励范围。2010年基金会与江南大学合作共建江南大学君远学院,在无锡开创了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办学的全新模式。

  2013年起,唐英年继承祖父、父亲的事业,积极支持机电高职独立办学,关心故乡发展,并在全市设立专项奖金,奖励生产一线的卓越工程师。13年来,唐君远教育基金会持续资助无锡教育事业,累计捐赠金额超过人民币一亿元。

  王培:

  情系山村的“爱心使者”

  金星中学的退休教师王培是“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活教育讲师团”唯一的无锡教师,志愿到贵州培训乡村中小学教师,从此和苗乡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始了他的助学之路。

  王培家中有厚厚一叠邮政收据,十几年来,他几乎每个月都要去几次邮局,向贵州寄送物资。年已七旬的他,还多次走进贵州深山,寻访山中最需要帮助的村落。他为孩子们援建水泥的上学路、运动场和乒乓台,为学校捐赠实物投影机、数码扩音机。2005年10月,王培第一次来到贵州发现当地学校90%是贫困生,很多学生交不起学费,别人扔掉的铅笔头竟有几个同学争抢……王培当时就下定决心,要为这里的老师和孩子们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他回到无锡后经常走进中小学校和各社区,介绍贵州的所见所闻,讲述贵州娃的求学梦。从2005年起,王培与众多爱心人士一起为贵州贫困山区捐赠了善款、衣服、字词典、电脑以及大批学习、生活用品。与此同时,王培积极促成无锡、南京、苏州多家单位和贵州的中小学结对帮困。

  持续不断的爱心捐助,王培被贵州当地教师和孩子们亲切称为“无锡的爱心使者”。王培还远赴川、陕、鲁、豫、皖等10多个省参与支教活动,为老少边穷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奉献爱心。王培说,帮老少边穷地区的孩子做点事,是他退休生活中最快乐的事,将会一直做下去。

  徐汉棠:

  紫砂大师传递公益精神

  徐汉棠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陶瓷艺术大师,出生于紫砂世家。在他青少年求学时,因家境贫穷不得不告别校园的记忆,让他从未间断对寒门学子的关爱。上世纪90年代初,徐汉棠出资10万元,设立徐汉棠儿童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寒门学子。90年代末再度出资10万元,支持宜兴慈善事业发展。

  “后来,我得知我的同龄人南京紫砂收藏家沙志明先生近年来无偿向相关博物馆捐赠藏品的义举,我就萌发了用毕生积蓄设立教育基金会的想法。”2014年8月,徐汉棠出资一千万设立个人冠名的教育基金会,基金专门用于奖励优秀学生、资助贫困学生和其他教育公益事业支出。来自丁蜀高级中学和丁蜀中等专业学校的60名学生成为首批受益者。发放仪式上,徐汉棠说:“只是我的一份小心意,希望能在你们心中起到小小的触动,鼓励你们在新的学校好好学习,增长才干,为社会作出贡献。”丁蜀高级中学获得助学金的学生蔡莳赟说:“徐汉棠教育基金不仅在经济上资助了我们,更让我们深深体会到老人支持教育事业,不忘回报社会的精神。每一位青年学子,都应具备热心公益的精神。”

  (越苏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