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清晨,宽阔的堰玉西路上除了偶尔驶过的几辆车,便只剩下前洲街道的环卫工人厉洪菊默默工作的身影。虽然时间还早,但温度一点儿也不低,不一会儿豆大的汗珠就顺着她被晒得发红的脸颊向下滑落。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环卫工人,但一提起厉洪菊,周围的人都会忍不住竖起大拇指,“认真踏实!让人放心!”她的路段负责人李庆廷这样说道。
突然失业 她选择成为一名环卫工人
和很多环卫工人一样,她每天一大清早就会出现在道路上,但又和很多环卫工人不一样,扫起地来的时候她有那么些“不自然”。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她每次扫地往前行走时,右脚都会微微提起,脚尖侧着向后慢慢落地,左手紧紧握着大扫把的柄底,右手扶着柄末,手势连着胳膊的姿势都是朝外斜翻着的,就这样她“一瘸一拐”地沿路向前扫着。
厉洪菊是一名35岁的年轻妈妈,因儿时身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她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行动自如。在她从事环卫工作之前,主要以驾驶 “小飞龙”每日穿梭于前洲的大街小巷送客为生。去年年底,全市正式取缔“小飞龙”营运,这对于厉洪菊来说,相当于晴天霹雳——她失业了。思考了很久,最终她选择了环卫行业。
面对质疑 她用行动说服别人
李庆廷回忆,“第一次见到她时,其实很怀疑她能不能把地扫干净。因为我们的工作虽然简单但也是有要求的,至少地是要扫干净的。所以当时就要求她扫一下示范。”感觉到李庆廷的质疑,厉洪菊随即拿起扫把扫了起来。“其实她扫得挺好,但考虑到从事环卫行业需要每天扫地,很多人都坚持不住,我就考虑让她先扫一周试试看。”这一扫,李师傅就被她的认真感动了。
李师傅介绍,环卫工人虽然做的是扫地这个看上去没什么技术含量的活,但其实真的很累。普通人扫一天,脊背和腰腿都会非常酸疼。但我每次问厉洪菊累不累,她都说不累。偶尔让她休息一下,她都会拒绝。“不是不想休息,而是因为我常常这边刚扫干净,那边就又有人扔了垃圾,要保持干净只能一直扫。”厉洪菊解释。看到厉洪菊努力工作的态度,李师傅也开始相信她,“我真的被感动了。”
她身上有种别样的坚持
一开始选择环卫工人这个职业厉洪菊也有过担忧,“担心亲戚朋友们会觉得我的工作不好。”她的丈夫也觉得这份工作太辛苦了,希望她不要干了。刚工作一周时,有一次厉洪菊的丈夫还开玩笑说:“哎呀,你都变成非洲人了。”李师傅也表示,现在很多人都不愿意做环卫工人,这个职业基本都是六十多岁的老人在做,五十几岁的都很少。因为不仅工资低,还很辛苦,冬天冷夏天热,很多人做了几天就离开了。“她是我们公司最年轻的环卫工人了。”
厉洪菊也告诉记者,一开始工作的几天真的很累,回到家倒头就能睡着,手臂疼、腰背也疼,因为右手使不上力所以左手的酸疼会更为明显,坚持了好一段时间才适应一些。现在手臂基本不怎么痛了,但是腿由于需要每天不停地来回走动,还是会疼。
“这份工作值得我好好去做。别人都说环卫工人是‘城市美容师’,既然我选择了这份工作就一定会做好。”说这句话时,她的眼中透着坚定的光芒。
生活不易 但她很坚强
见到厉洪菊的当天,她正带着7岁的小儿子一起扫地,由于放暑假了,不放心孩子一个人呆在家里,又找不到合适的去处,她只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他刚才还说要帮我一起扫。”厉洪菊笑着说道。
厉洪菊是五年前带着小儿子跟着丈夫一起来无锡的。大儿子则留在老家淮安由父母照顾。刚来无锡的时候小儿子才两岁,身体一直不太好,天天要去医院。而丈夫又忙着工作,人生地不熟的,很是艰难。为了不让丈夫担心,厉洪菊只能咬牙默默坚持。现在孩子即将进入小学。“还是要回去商量一下吧,一直跟着我也不是个事儿,小孩子在马路边跑来跑去也不安全。”说完这句话,她默默地叹了口气。
现在,她每天六点之前到岗,下午五点以后下班,努力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一把扫把,一把捡拾器,一只铁桶,一只簸箕,一位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环卫妈妈,把堰玉路守护得洁净如一。已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附近的居民们都习惯了每天看到她工作的样子,如果你在堰玉路上遇到她,请向她道一声“早”。
(晚报记者 张颖/文、摄)
链 接
一个动人的故事,就是一段美丽的乡愁。今年5月,本报联合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发起2019“最美家乡人”评选活动,联动32座城市,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征集。亲情、爱情、友情,我们在夫妻情、子女情、邻里情、师生情、同学情、兄弟情、陌生人之间的情谊中,寻找快速变迁的时代里,最让人留恋、让人感动的情分,共同筑成一种最美的气质,叫“家乡”。只要是能温暖到您的凡人善举,都有机会获评无锡“最美家乡人”称号及正能量奖金2000元。随后本报还将从中挑选突出案例,参与全国评选,如获得全国十大“最美家乡人”称号者,累计可获得正能量奖金10000元。参评“最美家乡人”活动,您可以自荐也可以他荐,本报征集报名热线为88300000,也可通过新浪微博、微信、抖音号等搜索“江南晚报”推荐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