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读者致电本报,表示想登报声明和儿子断绝父子关系。老人并未谈及具体原因,但带有怨气。平时,报社也常会接到一些咨询电话,表达家中两代人之间种种的问题,遇到一些比较极端的情况,有些老人也曾咨询能否通过声明、公证等方式来解除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
想断绝父母和子女的关系,登报声明、公证是否有用?
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两代人的代际关系出现问题的状况可能会越来越多。惠山街道司法所所长罗文生认为,这种纠结着情与法的问题,是最难调处的纠纷之一。近年来,这类代际矛盾数量有上升趋势,常有一些家庭向他咨询类似问题。“这种代际关系如果是由血缘而自然产生的,法庭是没法判决断绝关系的,而且没法做公证”,罗文生表示,如果为收养关系,倒是能通过解除收养协议来断绝父(母)子(女)关系等。前段时间,一名成年女子在网上欠下40多万元,养父母帮其还债后,忍无可忍,最终与其解除收养关系,法律对此予以认可。
法舟律师事务所家事部的姜辉律师表示,法律不承认断绝父(母)子(女)关系。父母抚养子女、子女赡养父母,这是法定义务。所以以登报申明、公证、签协议书等方式都是没有意义的,在法律上都是没有效力的。《婚姻法》规定,父母子女关系分两大类:自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和拟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自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是基于子女的出生事实而产生的,自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是不能通过法律程序或其他方式人为解除的,只能因父母子女一方的死亡而终止。而拟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是基于收养或再婚的法律行为以及事实上的抚养关系的形成,由法律认可而人为设定的,如养父母和养子女间的关系。这种拟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可以因一方的死亡而终止,也可以因所拟制的亲属关系依法解除而终止。如收养关系解除后,养父母与养子女间的父母子女关系自然解除。
如果成年子女不肖,父母如何捍卫自己的权利?
“我生病,他没来医院照顾过;回家后,我拖着病体还要给他做饭”,周玉英已年近八旬,她早年离异,带着独子再嫁,但儿子与她关系一直不好。前些年,老伴去世,她把名下的一套房给儿子,一直希望能缓和母子关系。但这次生病,她知道指望儿子基本是不可能了。“我现在名下的房子也不准备给他”,周玉英表示,登报声明估计太张扬,她也不想让儿子面子上太难堪。但身后给这样不肖的儿子留财产,她又心有不甘。对此,罗文生表示,所谓的断绝关系更多的是涉及财产权的处分。民间最常见的就是两代人之间互不来往。有一些人则会立下遗嘱,将自己的房产、存款进行处分,不留给子女。这种做法在法律上是可行的。
今年,锡城有位老人为过世的儿子卖房偿还了赌债。老人生病且没有存款,住院费用都拿不出;女儿离异,经济状况也不好,又患有癌症,表示自己没有能力接纳父亲。这一事件也让社区和民政部门头痛不已。在姜辉看来,如果儿女已成年,其欠下的债务属于个人债务,父母无义务还款。有时,父母也要考虑自己的生存,不要一味迁就子女。父母如果经济上有困难,而本该尽责的儿女不肖,可以走法律途径比如向法院提起追索赡养费的诉讼,向儿女追索赡养费。《婚姻法》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
父母没尽过抚养义务
子女能否不予赡养?
除了子女不肖外,其实很多代际关系出问题,父母本身也有问题。罗文生说,有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叫于正浩,早年和妻子离异,当时大儿子3岁、小儿子1岁。他在上海交了个女朋友,帮助对方抚养孩子成年,但两人一直没领结婚证。后来老太去世,房子也过户到自己女儿名下。有一段时间,于正浩就住在房子里,但后来他在房子里做饭起火,又发生晕倒在家的事件,老太的女儿觉得自己没有义务和能力照顾他,就要求他离开。上海民政部门发现他没有社保,户口也在无锡,就将他送回无锡。罗文生表示,他们调查后得知,于正浩的两个儿子都没成家,生活也很不如意,他俩也觉得很委屈:生父从没照顾过他们,加上他俩本身经济困难,根本没能力赡养生父。
出于人道主义考虑,目前于正浩由政府部门安置到养老机构。不过姜辉表示,父(母)年轻时离家或离异,从没出钱、出力抚养子女,老来归家,子女仍应赡养老人。子女赡养父母是法定义务,不因父母没有履行过抚养义务而不用承担。《婚姻法》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因此父母子女的关系若是基于血缘关系而产生,并不会因父母离婚或再婚而改变,子女对再婚的父母仍有赡养义务。
但罗文生也表示,父母应首先对自己负责,在其无力生活时,这种赡养义务才会落到子女头上。法律上并未规定父母的医疗救助是子女的主要义务。如果子女确实有困难,且父母年轻时确实没有尽到太大的抚养义务,法律也会酌情考虑。在赡养费上,法律也有合情合理的要求。比如夫妻离异,一般主张放弃孩子抚养权的一方拿出收入的20%,但如果一方的收入很高或很低,都会酌情调整比例。在赡养老人上也一样,例如子女每月只有2000元收入,父母住养老院需要3000元,并不是说子女要把所有钱都给父母。
(晚报记者 黄孝萍)
文中所涉当事老人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