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乐龄

这几年他头发花白,去年还生了场病,却依然开着电动车四处忙碌——

古稀老人编写《荣氏人瑞》奔走公益事业

  作为荣氏远世祖78世孙,年逾古稀的荣华源在潜心挖掘和研究荣氏文化,收集资料整理编写《荣氏人瑞》,为“尊老、奖学、帮困、助教”八字奔波。他牢记“笃实、诚信、勤廉”的家训,发扬乐善好施、尊长助困的优良族风,曾被推荐为无锡十佳“文保卫士”,获得过“最美荣巷人”的奖誉。

  退休后继续从事教育宣讲

  “能为无锡作出较大贡献,得到老百姓称颂之人,我们称之为无锡的乡贤。另外,能够为荣巷、梁溪荣氏造福之人,扬善贤德之人,我们称之为乡饮宾……”上月中旬,在荣巷街道“院地·同心”文化统战基地系列活动上,荣华源给大家上了一堂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课,授课的主题是“扬乡贤文化,树学习榜样”,荣老先生在课上将荣氏家族的传奇故事一一道来。

  荣华源出生于1943年4月,曾是中学高级教师,获得过市级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2003年退休后,荣华源与志同道合的同仁一起潜心挖掘和研究荣氏文化,现任荣巷古镇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从2005年正式接手研究会以来,荣华源坚持每天到位于荣巷街区的研究会办公。他说:“荣氏文化中可以挖掘的有很多,荣氏家族的故事是我们荣巷、无锡发展历程中的宝藏,我们有义务研究好、传承好,现在只是尽我所能做一点微不足道的事。”目前荣巷古镇历史文化研究会的核心成员有十几人,每天会有两人值班,每周六组织集体学习,大家会把一周来读报的收获、收集的资料、历史故事等进行分享,同时也会和周边的一些文化组织接触交流。

  好的家风家训可以影响一个企业、一代人、一个家族的发展,荣华源给学生老师讲、给社区干部讲、给企业家讲,义务开展了很多传播荣氏与荣巷的优秀传统和历史文化的讲座活动,比如给育红小学老师、河埒中学退教协讲“荣氏与荣巷”的乡土历史,在荣毅仁纪念馆组织亲子讲座“荣氏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同全国读书会“思想食堂”讲荣氏的工商文化的现实意义,在上海社科院小礼堂给梁溪荣氏沪锡宗亲联谊会讲“荣氏与荣巷的历史与现状”等等。荣华源的年纪一年比一年大,宣讲活动也一年比一年多,在“活到老,学到老”的同时,他依然不忘传道授业,不怕辛苦、义不容辞地将荣氏文化传播出去。

  花费心血编写《荣氏人瑞》

  说到荣华源,不得不提起他修编家谱的故事。2005年,荣老参与了荣文琦已持续数年的荣氏家谱修编。他运用数字处理方法,将家谱化为表格,把人物逐一编号,把原本杂乱的资料理出了头绪。历经十年整理,梁溪荣氏世系散编首编终于完成,总计上下两册分五卷,首次较为完整地收录了梁溪荣氏家谱12000多人。

  为更好地发扬尊老爱幼的好族风,荣华源还花费一年多编写了《荣氏人瑞》。人瑞者,百岁之人也。这本《荣氏人瑞》以95周岁(1923年12月31日之前出生)为界,将95周岁及以上者谓之“人瑞”。为何以95周岁为界?荣老先生解释说,过去谓之“人瑞”者,也属时人之所定,现梁溪荣氏称“人瑞”仅是在当今的新形势下,倡导更多的荣氏后人在尊老、敬老的孝文化中有所表现、有所发展。

  《荣氏人瑞》收录了七十多位长寿老人。荣老先生介绍,荣氏自明初正统元年(1436年)落籍梁溪河北岸以来,至今已近600年。1949年前500多年间,95周岁者仅迁锡始祖水濂公一人而已。以往,70岁为古来稀、60岁以上也属凤毛麟角。而新中国成立至今70年间,荣氏人瑞如群星灿烂,已达七十多人,健在的有18人(其中100岁以上3人,99岁4人)。究其原因,乃是新中国成立至今和平盛世,医学技术进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尊老爱幼的风气日盛一日。

  翻看《荣氏人瑞》可以看见不少名人。比如,荣瑞馨的小儿子荣广宏,99岁,是荣氏男性中第一个跨入百岁(虚岁)老人行列的人。荣广宏于上世纪90年代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曾任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书中也能看出,荣氏具有长寿因子,而长寿者家中多是家庭和谐、儿女孝顺。荣华源感慨道:“我们要感恩生活的时代,感恩党的正确领导。”荣君立,出身无锡望族,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艺术教育,在荣氏女校美术专修科师从谢公展,后考入上海美专,1922年夏于该校第11届西洋画科毕业。1924年与汪亚尘教授结婚,后赴欧进修,回国后协助汪先生办学,汪亚尘1948年赴美考察,直至1980年86岁高龄时回家。君立女士在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参与社会工作,曾任上海市徐汇区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常委等工作。生活俭朴,乐于助人,并偕汪老将价值千万的一生绘画精品无偿捐给国家。1995年同时获得上海和全国健康老人奖,百岁时还成了一名共产党员。

  荣华源说,给记者的这本已经是第二版了,原先第一版只有简单的人物照片加说明。后来他又花了不少时间将七十多个人的资料再重新调查补充,加入了个人事迹、与荣家的关系,还将有的人年轻时的照片也补充进来了。《荣氏人瑞》一共印了3500本,出版也得到了各方的大力支持。荣华源说,有一天他在研究会值班,正在做该书的整理工作,恰逢苏州荣氏集团荣元良董事长来看望他,荣元良看到书稿后立即表示,发扬尊老爱幼的好风气是件大事,应该大力支持。第二天便将出版费用汇到账上。此外,当时的江南大学王武校长和图书馆蒋馆长也在印刷和经济方面给予了支持。

  不求名利重传承扬善念

  除了编家谱、祭祀先祖外,还应该做点对社会有意义的好事。研究会深感应承上启下,认真发扬荣氏族益会的善念,要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做好“尊老、奖学、帮困、助教”八个字。研究会每年都会给荣氏95周岁及以上健在的人发放尊老金;给考取规定的高中和大学,甚至到国外上大学、考研、读博的孩子发放奖学金;给遇到困难的宗亲送去帮困金,至今已连续做了五年。此外,还给荣巷所在地的河埒中学、育红小学等学校送去尊师重教奖金,用“荣氏师德”奖的名义倡导教师全心全意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服务。采访过程中,荣老先生的手机上还不时接到电话和短信,一位在上海的96岁老人回复收到尊老金,天津一位即将去美国留学的学生来电感谢收到奖学金。

  在研究会里做事都是不讲名利、没有收入的纯公益活动。荣华源说,在协会十几年,他连一包茶叶都没买过,小到开水壶、一把剪刀都是研究会的会员从自己家里带来的,大家都为了共同的心愿,支撑着这个研究会。荣老先生说,这些年来照相机都用坏六七个了,电动车也开坏六七辆了,更别说频繁更换的电瓶。近80岁的年纪,荣老先生还开着电动车四处忙碌。除了参加各种活动,三天两头还要去银行转账汇款奖金,有时对方给的卡号,荣巷附近并没有该银行,荣老先生还得打114询问地址,团团转找半天。

  对比几年前头发浓密的照片,荣老先生这几年头发花白快掉光了,去年还生了场病。家人说,他这几年太累了,苍老了很多,都劝他可以“退休”了。研究会去年12月改选,但荣老还是退不掉,还需要他带几个新人出来。荣老无奈地说,研究还是得要自己钻研进去,新人也不是一两年就能带出来的,自己也是一直在看书学习,不仅要学,还要去做。荣老对家人说:“我的工作你们不用多插嘴,只要支持我就行了。电脑打不开了、照片需要处理了、需要什么东西,你们帮我解决就好。”

  荣氏家训说“肯读书,能孝悌,做好人,行好事”,强调的是做人要笃实、诚信、勤廉,坚持乐善好施、尊长助困。荣华源说,人人都会老,希望大家多关心老年人,做好尊老工作。也鼓励学生好好读书,“少年强则国家强”,将来有前途了,要继承这个传统,继续把好事做下去,为社会多作一些贡献。

  (晚报记者 潘凡/文 通讯员 熊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