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简述
位于北京市区的一家进口食品特卖店内,花花绿绿的零食、酒水堆得像小山。因为临近保质期,这些远渡重洋的“高级货”被卖出了“白菜价”:网上售价8元一盒的泰国泡面10元3盒、7元一袋的40g菲律宾果蔬干卖2.5元……一段时间以来,不少临期进口食品折扣店生意火爆。临期不同于过期,实际是处于即将到达保质期之前的临界期。事实上,销售或食用临期食品并无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吃临期食品、减少食物浪费正在成为一种时尚。 (来源:南方周末)
网友评论
@羽衣甘蓝Kale.:我也买过,毕竟工资不足以支撑购买新鲜日期的零食而嘴巴却不愿意。
@捷:刚刚在超市买了所谓的临期洗手液,实际上距离使用期限还有一年零四个月,但是价格只是某宝上卖得最便宜的四折。很好,很好,反正商家有说清楚就好。
@Maggie.梁:品质有保证,其实临期产品消费挺好的,既经济实惠又环保。
@小马:想起一句老话: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
@江大大:吃临期产品怕别人笑话?心理负担会不会太大啊,又不是过期了,买回去就解决掉了呀。
@米苏:临期售卖不是问题,关键是标注清楚。特别是电商平台,如果标注了临期时间期限,选择购买当然没问题。最恶心就是什么都不标注,直接混着一起卖。
小编说两句
对于临期商品,很多人还是有一份怕“寒酸”带来的羞耻感,而在更多人看来“临期食品存在安全隐患,基本不能食用”。关键是让顾客买得明白,食品厂商、经销商和供应商卖得坦荡,不再遮遮掩掩。大众对临期商品的接受程度、临期商品的货源、临期商品的合理回收期限、行业监管等,都是摆在眼前的客观问题,等待着一步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