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乐龄周刊

“我要用自己的真诚和关爱,去感化和改变他们的人生”

志愿帮教23载,帮教对象都称她“唐妈妈”

  她年过花甲,身体柔弱,却自愿投身社区矫正事业,23年来她进监狱帮教200多次,帮教服刑人员50多人,其中16人已刑满释放;她,每月仅靠退休金维持生活,却多次出钱出物,帮助服刑人员解决生活困难。热心社区工作的她被街坊邻居亲切地称为唐阿姨,而帮教对象都喜欢叫她唐妈妈。她就是滨湖区河埒街道的帮教志愿者——唐凤鸣。

  再苦再累也要坚持不懈

  电网之下、高墙之内,他们穿着醒目的蓝白条相间的衣服,明眼人一瞧就知道这是囚犯。作为特殊人群,自卑感是他们人生前进的绊脚石。唐凤鸣常说:“在服刑犯人眼里,监狱代表国家和政府,我则是代表社会、家庭,我要用自己的真诚和关爱,去感化和改变他们的人生。”1996年下半年起,唐凤鸣就成了社会帮教志愿者,开始以母亲的胸怀,帮教和感化服刑犯人。

  唐阿姨的帮教始于她原单位一位老友的孩子,那个孩子因感情受挫、一时冲动犯下了无可挽回的罪行。入狱后他一度意志消沉、不服管教,老友托她前往探监,方才得知对方自卑情绪甚重。唐阿姨主动与他结成特殊的帮教对子,送上温暖和关爱,从此唐凤鸣在这条路上一走就是23年。

  23年来,唐阿姨在帮教路上吃过很多苦,但她坚持了下来。“很多服刑人员只是一时糊涂犯了错,他们需要关爱和帮助,而不应被放弃。”逢年过节,她总是自己掏腰包买好月饼、杏仁酥、奶粉之类好吃的和日用品前去看望帮教对象。哪怕是亲生母亲都只能隔着玻璃打电话,唐妈妈却能面对面跟他们交流,唐妈妈的工作做得比母亲还要深入。就这样,她用耐心、关心和爱心,让众多失足者感受到了真切的温暖,更为他们注入了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心中牵挂让她不离不弃

  唐凤鸣把每一位结对帮扶的对象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孩子们有没有吃饱穿暖,有没有服从管教,甚至孩子们家里是否有困难,都是她的牵挂。

  2012年的第一场雪,没有唐妈妈的温暖来得早。一入冬,唐凤鸣就顶着严寒,为她的帮教对象侯某送去亲手编织的毛衣。本来不会针线活的唐凤鸣,为了织好这件毛衣,跑了无数趟针织店去学习织毛衣,织了拆、拆了织,就在这一针一线中,织出慈母对囚子浓浓的牵挂。侯某从小是被领养的,缺少母爱,从没人给他过生日,也没吃过蛋糕。2016年,侯某30岁生日那天,唐凤鸣给他送去了蛋糕和祝福,为他庆祝了人生的第一个生日。就是这样发自内心的关爱,温暖了侯某的心。

  唐妈妈每次只要一收到帮教对象的书信,就会第一时间带点东西前去监区探望。有一年的酷暑,唐妈妈不惧炎热前往探望侯某:“我把你的信连看了6遍,白字连篇,你既然让妈妈不要放弃你,那你就要好好学习文化和技术。”时至今日,距离唐凤鸣初见侯某已过去近十年,这十年里,侯某认真学习文化知识,书信上的错字越来越少,通过踏实改造和辛勤劳动,账上不仅攒了两千多元,还获得了减刑奖励。

  有一年大风大雨的一天,唐阿姨接一个金坛的帮教对象出狱,对方没有身份证,唐阿姨拿着他的释放证四处奔波帮他买票,回来后唐阿姨发了5天烧。过了一个月,对方打电话给唐阿姨汇报近况,一开口就激动地哭了,说找了个电焊工作,每月能赚6000元。唐阿姨也很欣慰,叮嘱他一要好好工作,不要随意跳槽,二要对孩子多付出点爱,可以带孩子来无锡看看,三是有时间就去找找孩子的妈,为了孩子尽量圆这个家。

  母子同心共煲“心灵鸡汤”

  “母亲年纪大了,去看望服刑人员的路又很远,所以只要有空,我都会开车送她去”,在一次次的接送中,唐凤鸣的儿子唐琦渊被母亲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有一次,我妈买了很多生活用品和礼物去监狱,原来她的一名帮教对象那天要出狱。看到母亲为对方整理衣物时露出的微笑,我顿时觉得自己也应该做些什么”。

  “我有儿有女,不图什么,就是希望他们改造好了可以早点回归社会,这样我就完成自己的使命了。走上帮教这条路,我是一只脚跨出去就收不回来了,帮教了十年八年的,不可能半途而废。”随着年纪的增长,唐凤鸣对帮教对象的未来产生了担忧。有一次,她指着陪同自己来的儿子对侯某说:“我死了还有你哥在。”一句简单质朴的话语体现了大爱的隽永与传承。于是,唐凤鸣将帮教的“接力棒”传给了儿子,她告诉唐琦渊:“妈妈年纪大了,希望你可以替我把这份爱心继续下去。”如今,唐琦渊也已成为帮教志愿者12年了,他先后与两名服刑人员结对。其中一名原是某市新区管委会主任,因贪污受贿被判死缓,巨大的心理落差使他变得暴躁和冷漠。耐心的小唐十分关心他,常带些生活用品和书籍前去探望。当得知对方有高血压后,小唐又是上网查询又是咨询名医,还为他配药,劝说其爱人去监狱探监。小唐还通过和他的子女沟通,改善了其子女的心理状况。通过努力,这名帮教对象的心情开朗了不少,而且通过努力获得了减刑。

  爱心接力组建帮教团队

  “我毕竟势单力薄,时间、精力有限,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了,能帮助到的人也不多了。”由于唐凤鸣帮扶的对象大多是长期服刑人员,一个对象可能就需要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去慢慢感化和帮助,所以十多年下来,帮扶的人也就几十个。

  2012年7月,唐阿姨的感人事迹在社会上泛起了“涟漪”,其所居住的产山社区组建了一支志愿者团队走进了无锡监狱。社区党委书记带头结对,社区干部纷纷跟上,另外还有热衷公益事业的居民代表。首批帮教志愿团队共有10人,通过“一对一”帮教10名服刑人员。开展工作之前,唐阿姨还特地给志愿者们上了“培训课”,包括去监狱时穿什么衣服、怎样与犯人接触、谈话时怎么展开、谈什么内容等等。“监狱毕竟还是个特殊的地方,服刑人员是特殊人群,我们要多说积极上进的话,激发他们自觉、自立改造的信心和决心,增强他们改邪归正,走向新生的勇气和毅力。”

  截至目前这支帮教队伍已十余次走入监狱。“集体行动效果好,轻松氛围下,受教对象更容易将心里话说出来。”帮教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帮教志愿者们也纷纷收到了结对服刑人员的来信。除了给服刑人员送去温暖之外,志愿者们还充当倾听者、传声筒的角色,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比如给予他们的未成年子女以心理辅导,做好社区矫正人员未成年人子女关爱工作等。

  2016年,江苏省无锡监狱为唐凤鸣颁发了社会帮教模范志愿者奖,并成立了“唐妈妈爱心之家”,再一次对她这些年来所作的贡献给予高度肯定。至今,在唐凤鸣的带动下,已组建了3支共计30人的社会帮教志愿者团队。现在的唐凤鸣不再是单枪匹马了,许多专业社工和社会爱心人士也加入了帮扶行列。如今她身边凝聚了一个150余人的“爱心团队”,“监狱有3000多名服刑人员,我们现在能帮教的还只是很少一部分人,我希望社会上能有更多的有耐心、有爱心的人士来加入志愿帮教队伍”。

  (晚报记者 潘凡)

  链接

  一个动人的故事,就是一段美丽的乡愁。今年5月,本报联合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发起2019“最美家乡人”评选活动,联动32座城市,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征集。亲情、爱情、友情,我们在夫妻情、子女情、邻里情、师生情、同学情、兄弟情、陌生人之间的情谊中,寻找快速变迁的时代里,最让人留恋、让人感动的情分,共同筑成一种最美的气质,叫“家乡”。只要是能温暖到您的凡人善举,都有机会获评无锡“最美家乡人”称号及正能量奖金2000元。随后本报还将从中挑选突出案例参与全国评选,如获得全国十大“最美家乡人”称号者,累计可获得正能量奖金10000元。参评“最美家乡人”活动,您可以自荐也可以推荐他人,本报征集报名热线为88300000,也可通过新浪微博、微信、抖音号等搜索“江南晚报”推荐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