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琪是无锡宏源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宏源)首席工艺师,从业30多年来,他从普通工人做起,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深耕一行多年,为无锡制造业发展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今年50岁出头的他起点并不高,1985年他从纺机技校毕业后分配至宏源公司后,经过不懈的努力,成为无锡一线技术工人杰出代表,这背后与他的爱岗奉献、饮水思源的精神分不开。日前,记者走近张洪琪,解读他多年如一日,潜心钻研技术、爱岗敬业的动人事迹。
一心钻研,技术创新无止境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江苏省有突出贡献高级技师”“无锡市高技能人才成就奖”……在宏源这家“老字号”国有企业里,办公室工作人员刘先生把张洪琪曾经获得的荣誉摊在了记者面前,厚厚一摞,令人敬佩。面对曾经被授予的大大小小的荣誉,腼腆的张洪琪直言道,自己是一个普通技术工人,组织给予了那么多荣誉,其实自己只是坚持了坚守岗位、刻苦钻研、提高技能的本分。
张洪琪18岁技校毕业就进入了宏源前身原无锡纺机厂,从此便在宏源“扎下根”。 三十多年来,他不断加强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学习和钻研,先后通过了各项技术等级考核鉴定,逐步取得了镗工技师、加工中心高级技师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加工中心高级考评员证书,先后获得了国家级和省市级的荣誉,曾被无数的掌声与鲜花簇拥,但他仍然坚持在生产第一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身边的人树立了爱岗敬业的典范。
2008年,名声在外的张洪琪到苏北盐城参加第三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江苏赛区比赛,技术一流的他刚出考场,就有猎头打电话“挖”他。10多年前对方开出的30万年薪,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但他不为所动。后来仍有人不断开出高薪和待遇“挖角”,谈及这些事,他说:“不能忘记单位的培养,人得要懂得感恩。”2011年前宏源科技“退城进园”搬迁到锡东,不少普通机床被数控、加工中心等进口设备替代,工人也减少了。不过,这些高端的“洋机器”也难不倒勤于钻研技术的张洪琪。搬迁至新厂区后,一台价值800万元的德国海科特加工中心出现了故障,一直处于半瘫痪状态,寻求多家单位帮助却都无法维修。如果请德国工程师越洋来援助,又得花出去一笔“巨款”,“不包括零件费用,按工程师停留在企业的小时数收费,加上机票费、住宿费等,一次就得上万元。”张洪琪挺身而出,牵头成立维修组,一个月的观察、研究后,终于找到症结,维修后已正常使用至今。
创收上百万,他的技术为单位带来可观效益
产品的完善离不开技术的精益求精。当天记者在宏源见到了休息日前往公司加班的张洪琪。刚过50岁的他,头上已经有不少白发。宏源是我国生产化纤、棉纺等各类纺织机械以及新能源装备的高端机电产品制造商。而“制造”向“智造”转型是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毫米”在常人看来已经是最小级别的量词,然而在张洪琪眼里,它还可以更精细,“‘五合一’改造后,零件孔距从0.2毫米精确到0.05毫米。”被张洪琪巧手改造的是高速弹力丝机上的铝横梁加工工艺,以往这种五面立体的材料从钻孔到攻丝、铣削等需要经过五双手五道工序,工件在不同的工位上搬来搬去,不仅累人,多次重复装夹、定位也影响加工精度。
在攻关3个多月,反复尝试经历3次失败后,工艺调整的方案最终确立下来:采用增加一根回转轴、一次性装夹,五道工序在一台机床上实现。不论时间、人力都只需原来的五分之一。一台机器上少说有四五十根铝横梁,光这一项每年就为企业带来了上百万的效益。
愿做“铺路石”,技术创新需要传帮带
宏源的发展给了张洪琪动力和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但他深知“一花独放不是春”,高技术的设备需要全体操作工人技能素质的提升作保障。无论是在工作中带徒,还是在工作室内授课,张洪琪都将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倾力相授。自从成为“无锡市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后,他更是组织工作室团队,围绕生产中心工作,把工作室团队打造成“技能技艺的传授者”。技师是工作室中坚力量,张洪琪充分发挥技师们的“传帮带”作用,在不同等级员工中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传授技能。在张洪琪的培养下,一大批年轻的技术能手正在茁壮成长起来,逐渐挑起了宏源的生产的大梁,他的徒弟很多已经成长为公司的技能带头人、有的还被评为 “无锡市技术能手”“无锡市五一劳动奖章”“无锡市劳动模范”。
(晚报记者 黄振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