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看无锡

他们不再是社区“隐形人”

锡城首家残疾人菜鸟驿站营业

  小刘正在进行快递分拣

  本报讯 (晚报记者 陈钰洁)“阿姨,在这儿签上你的名字。”昨天早上,田基浜社区的王阿姨是刘亮(化名)招呼的第一个上门取件的顾客。小刘熟练地在门口的单子上填下快件代码,随后进入里屋找到快件,扫码出库,整个过程花了不到1分钟。近日,田基浜社区一家“超有爱”的菜鸟驿站在德园试运营,这是锡城首家为残障人士量身打造的菜鸟驿站,目前,工作人员中有一名残障小伙,今后随着快件量增多,还将为更多残障人士提供就业机会。

  25岁的小刘患有先天心智障碍,从学校毕业后,他在自家经营的小吃店帮工。小刘努力学习生活技能,已经能够独立烧饭,帮父母收账时也从不出错。父母年岁渐长,考虑到小刘未来的生活,决定让他来菜鸟驿站融入社会。“他从前不爱说话,看人时也眼神躲闪,现在已经能够笑脸迎人了,也愿意简单的表达,甚至会向别人主动介绍我。”崇安寺街道残联理事长吉红亮说,通过半个月的学习,在其他伙伴和志愿者的帮助下,小刘已可以独立完成扫描、分拣、贴标、上架、取件等工作流程,每天处理40多个包裹快件。

  据了解, 这家菜鸟驿站是由梁溪区残联、崇安寺街道办事处、爱德基金会、无锡爱德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共同打造,致力于为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障朋友”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通过提供快递服务,加强残障人士与社区居民交流互动,提升他们的社会技能,帮助他们融入社会。

  据了解,心智障碍者是残疾人中就业相对困难的,他们大多数从小就进入培智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和社会基本隔离,离开学校后,大多也是从事串珠子这样简单的工作,仍旧与社会脱节。爱德基金会的包冬子关注到了这一群体,希望能够通过打造多样化的残疾人就业样本,让更多的残疾人鼓起勇气走出家门、走进社会。“随着快件数量的增多,他们一天接触的人、说的话,可能比过去一个星期、一个月还要多,沟通频率的提高对于他们的康复大有益处”,包冬子有信心将这一项目打造成良性循环,从而赋予残障人士“自我造血”的能力,通过他们自己的双手去融入社会、发挥价值。

  崇安寺街道残疾人之家依托街道助残服务中心,带动残疾人学习园艺种植与园艺治疗,同时通过资源整合,将残疾人的园艺成果以义卖等方式向社会展示,开拓创新就业模式为残疾人增收,提升他们的自我价值。除此之外,德园内还有一家为聋哑、肢残、言语障碍及其他残弱人员提供刺绣及人文培育的公益刺绣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