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锡,有一些平凡人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因为他们身上闪耀着信仰的光芒。从教29年来,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地理教师李树民用心、用智、用情做教育,坚守教学一线。他先后获得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无锡市劳动模范等称号,还带领学校团队获得江苏省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并斩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他说,这些成绩并不能改变他想做一名普通教师的初心,“我希望能做个简单的人。”
初中立志做“小先生”
很多人因为走得太远,就忘记了当初为什么要出发。工作近30年,李树民依旧记得自己出发的理由。“初二那年,我第一次接触物理学科,觉得很难。”他回忆道,当时的物理老师建议学生把当天学到的知识点讲给父母听,让他们也能听懂,这就说明学会了。“受这位老师的启发,我想,如果我能教会父母,没准以后能当个老师呢。”李树民笑笑说。
高考那年,李树民报考了师范院校的地理教育专业。他认为地理是一个神秘的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广,时间和空间跨度大。在高中工作的第5年,李树民从事的平凡的教学工作因有前辈领着做课题变得丰富而有趣。“前辈的提携能促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他还记得,当时只要碰到难题,就算深夜他也会跑到前辈家里去请教。这些跟着老教师学习的经历,为他日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死磕”是做成事的秘诀
2000年,李树民来到市北高中,在新的教学环境中他重新起航。“我刚来无锡时,对这边的教育资源不太了解,但是始终有个想法,就是让边缘学科站在学校课程的中央。”李树民坦言,在高中,师生遇到的一个现实的压力就是高考成绩,因此大家的焦点常常在于语数外等主要科目。该如何让地理学科引起学生、家长关注,充分发挥育人作用?很快,他瞄准了“减灾教育”。
从2006年到2018年,12年的钻研与坚守,他把“减灾教育”从无锡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打造成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示范校,并获得了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8年11月李树民还带着这一成果赴珠海参加了第四届中国教育创新公益博览会,并作为江苏唯一普通教师代表参加第一届全国优秀中小学教师讲坛。作为一所普通高中,市北高中能获得这些成就,在无锡市乃至全省中小学教育界是少见的。
成功背后总有人在负重前行。2013年,学校要建设减灾教育馆,李树民带领的团队花了半年时间打磨素材,只为建设一间独一无二的,将生命教育、安全教育与高中教学相结合的场馆。这半年里,没有时间,他只能抽空参与研讨,常常工作到深夜;没有素材,他翻阅了大量减灾材料,从图片中找灵感,设计教学模型;没有现成场馆借鉴,他便走访了华东地区的部分博物馆、科技馆。靠着“死磕”的精神,李树民的团队坚持了下来,打造出了一所超2000平方米,集教学、科普、体验、学习于一体的减灾教育课程基地。他表示,当初做减灾教育时没有把目标定的太高,用心做、反复做反而能做成。
永远把学生当成“儿童”
这个暑期,李树民也没有闲着。7月初,为了做好下一阶段减灾教育基地的建设工作,与无锡市减灾委部分成员单位签订共建减灾教育课程基地协议并举行授牌仪式。李树民和同事花了一整天时间拜访了市气象局、市环境监测中心等部门,计划在科技化、信息化等方面着力,还把提升学生的自救、互救技能加入项目中。“马上就要新生军训了,我们打算与应急管理部门合作,将减灾教育纳入军训中,让学生学会包扎和心肺复苏。”此外,他还重新当回“学生”,参加了多项培训课程,不断进阶、成长。
几十年来,无论他身上的光环有多少,他最在意的还是普通教师的身份,把教室作为实验室,始终把自己种在课堂里。在李树民看来,老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他说,老师交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能力。“国际《儿童权利公约》界定的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这也包括高中生。”他认为,老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儿童成长,尽量公平地看待每个儿童。一如暑期热映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体现的教育观:每个儿童都期待成长和成功,老师则要用爱和宽容鼓励他们成长。
(俞华/文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