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技推广工作者,做好本职工作而已,其实也没啥好说的。”这是采访中李育娟一直挂在嘴边的话。作为一名勤奋务实的农技推广工作者,她在每一处农技推广项目区、每一个农业科技示范点都留下了忙碌的背影和辛劳的足迹。平淡磨砺精神,平凡孕育精彩,她用自己的行动唱响了一曲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奉献之歌,二十多年如一日,用“工匠精神”展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生命本色。
情系农业二十余载
李育娟,1969年12月出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从小就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自1997年7月扬州大学农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她就来到无锡市农业局农技推广站(现无锡市农业委员会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从事农技推广与服务工作,这一干就是22年。
无锡市是全省少数没有地级和县级粮食科研院所的地级市,作为市农技推广总站的技术专家,李育娟每年筛选、引进稻麦新品种、制定品种和新技术试验示范方案,组织观摩考察和技术指导,促进粮油科技推广。累计引进稻麦油新品种(系)100余个(次),示范推广面积达1000余万亩次;组织创建绿色高产增效示范片180个(次),建立展示基地60个(次),推动全市粮食生产由高产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转变,促进了优质食味稻米品种和无公害、绿色生产、产业化开发技术的推广应用。
李育娟从事农业生产与技术推广工作二十多年以来,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在粮油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艺研制与示范推广和科研成果转化方面业绩突出。她参加过省市科研项目30项次,其中主持10项,如引进示范推广的“太湖地区无公害优质粳米无公害生产技术”“机插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稻麦秸秆全量还田技术”等项目,促进了全市粮食增产增效,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其间还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小麦秸秆还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和《水稻秸秆还田小麦栽培技术规程》2个地方标准,大幅推动“稻麦秸秆全量还田技术”的推广普及,近几年已达到95%以上,成功地解决了秸秆焚烧问题。这些科研项目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粮食产量、质量,增加粮农收益和促进绿色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显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业精于勤成果颇丰
李育娟作为全市农业技术推广的领头雁,始终奋斗在农业生产前线。她结合多年从事农村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带领全市农技推广工作者紧紧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技推广事业,以良好的职业道德、过硬的业务素质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始终潜心于农业新技术的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为农民传授农业实用新技术,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促进全市粮食丰收、农民增收致富而勤奋耕耘,赢得了各级荣誉无数。
李育娟参加工作以来,笔耕不辍、潜心研究,获部省级、市厅级科研成果奖十余项,获地市级以上优秀论文奖十余篇;获无锡市级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多次获市农委“业务标兵”、“先进工作者”;她常年有三分之一以上时间在一线从事技术推广与服务,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和苗情、农情调查等工作,发布技术简报,科学指导大面积生产,获得农业部“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连续3年获得“全省农情工作先进个人”,是江苏省第三、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分别获省、市政府“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面对荣誉,李育娟说,她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倍加珍惜这些荣誉,一如既往,扎实工作,继续谱写一个共产党员、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新篇章。
(晚报记者 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