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宜兴市第五届网络文化节——“千名小记者看宜兴” 系列新闻采访活动之一,8月13日,百名无锡报业全媒体小记者来到宜兴太华山新四军和苏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快来看看他们是如何描述这场震撼心灵的“红色之旅”的。 (红梅)
军民情,动人心
侨谊实验小学六(2)班
报业小记者 施展域
那天,我们小记者来到了宜兴太华山新四军和苏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在序厅正面有新四军的雕像和“红色太华山,苏南小延安”十个大红字。在那儿,93岁的汤松华爷爷给我们讲了他当年和新四军的故事,他说:“我是太华人,1943年,新四军悄悄地进入太华,他们纪律严明,不拿老百姓的一针一线,还帮老百姓挑水,种地,老百姓都很欢迎他们。当年我16岁,有一次连续四天三晚,一直在帮助新四军转移伤员,为了防止被敌人发现,我都是一路小跑……”汤爷爷说着一口的宜兴话,我一边仔细地听着,一边想象着当时的场景。
在第一展厅,日本鬼子犯下的滔天罪行,都被记录在纪念馆的图片和文字中。通过在第二展厅的参观,我知道了“新四军”名称的由来。我还了解到当地老百姓汤大娘的故事。汤大娘自己宁可吃观音土,为的是可以省下粮食给新四军的孩子吃。她的大儿子汤松林参加了新四军,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英勇牺牲了。汤大娘的一家是“革命的一家”,为此太华镇还拍摄了一部电影《亲娘》。
在正午的阳光下,我深深地呼吸着太华山间新鲜的空气,由衷感到自己是如此的幸福。我们要牢记历史,我们的今天是革命烈士用鲜血换来的。
难忘的“红色之旅”
东林小学四(3)班
报业小记者 周芝晔
我们来到了新四军和苏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参观。一位身穿白色衬衫,手里拄着拐杖的老爷爷在等候我们。他是汤松华老爷爷,今年已经93岁,参加了1945年的天目山反顽战役。汤爷爷坐在椅子上,告诉我们新四军非常遵守纪律,到老百姓家里借住了一晚上,第二天早上老百姓发现新四军已经帮他们把家里的水都挑好,地面都打扫干净了。那时候日本侵略我们的国家,民不聊生,爷爷16岁的时候就去给新四军抬伤员、运物资。爷爷现在虽然年事已高,但是讲起当年的事情还是精神饱满,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下午,我们去了太华镇石门村的浓情生态果园体验黄桃采摘,我们一边采摘一边品尝。这次红色之旅让我收获满满,不仅学到了历史知识,还品尝到了当地的美味,等开学了我一定将这些故事分享给我的同学。
(指导老师:郭庆华)
追寻“红色精神”
育英实验小学四(1)班
报业小记者 张泽林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了宜兴太华山新四军和苏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
进入馆内后,我看到了日寇在苏南犯下的种种罪行,被炸毁的房屋、被残杀的同胞。而当我看到那一幅幅抗战士兵们的照片,一件件陈列的武器装备,不禁让我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我仿佛看到了革命先辈们不顾个人安危冲向敌人;看到了军民鱼水情深、共同抗敌的场景;看到了我们取得最终胜利时的激动画面……
走出纪念馆,我情绪依然激动。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看着日益强大的祖国和自己现在的幸福生活,我深知这一切都是革命先辈们用他们的生命与鲜血换来的,来之不易。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锻炼身体,待长大成才报效祖国。
(指导教师:陈敏芳)
走进太华
东林小学四(3)班
报业小记者 胡沐欣
走进宜兴太华山新四军和苏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我们小记者边参观边和一位叫汤松华的老爷爷进行了交流。汤爷爷今年93岁了,是一位老革命。汤爷爷说,他非常羡慕我们大家,因为汤爷爷像我们这么大的时候正是日本人侵略我们国家的时候。当时日本人在我们的土地上到处烧杀抢掠,而汤爷爷参加了1945年的天目山反顽战役,16岁就帮助新四军抬伤员、运物资。汤爷爷在讲故事的时候,眼睛睁得大大的,仿佛又回到了为国杀敌的那个年代。在听讲的过程中,我们小记者纷纷做了笔记并踊跃提问。
下午,我们到太华镇石门村的浓情生态果园采摘黄桃。金黄色的黄桃挂在低矮的黄桃树上,有一些被米黄色的纸袋包裹。虽然超级台风刮掉了好多黄桃,我们还是采摘到几个。我采访了大汗淋漓的种植户老董,体验了农民的辛苦。
(指导老师:朱宁宁)
寻访“苏南小延安”
天一实验小学六(3)班
报业小记者 杨盛文
一张老照片,一部老电影,一把老手枪,让我们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那一天,我们小记者来到了太华山新四军和苏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
当我们一跨进大厅时,等待我们的是一位名叫汤松华的老人。作为亲历战争的老革命,他为我们讲述了当年战争中的危险以及新四军的不怕困难、顽强抗争的精神。纪念馆里面的每一件展品都向我们展示了新四军英勇杀敌的故事,其中一把锈迹斑斑的老手枪让我印象深刻,它就安静地放在展柜里,它仿佛在告诉我,当年它的主人用它勇敢地和日本鬼子战斗,在经历了腥风血雨的战争后,它的主人虽然牺牲了,但它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可以和今天的我们无声地说一说当年发生的事情。
(指导老师:马蓓蓓)
红色太华行
山北中心小学六(4)班
报业小记者 宗奕妤
8月13日,“小红帽们”集结出发一路满怀期待来到了太华山新四军和苏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
我们进入展厅,一位慈祥的老人出现在面前,一口宜兴话让我们都竖起了耳朵聚精会神地听着他的介绍。原来这位汤松华爷爷今年已经93岁了,曾经是新四军的一员,经历过艰苦的抗战生活。他告诉我们当时新四军跟百姓相处是有纪律的:部队路过村子休整时,天还没亮,战士们都会起来帮村民的水缸里挑满水,帮村民们耕地,在村民们陆陆续续起床时,军队就已经撤离村庄了。
接着,我们观看了当地拍摄的电影《亲娘》,影片中的汤大娘把自己的亲骨肉送去参军,却留下新四军女战士的孩子,历尽了千辛万苦。军民情深的画面令我特别感动。
这次活动让我深深地体会到: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由革命先烈用鲜血、牺牲换来的,我们要格外珍惜!
(指导老师:刘丽娟)
苏南小延安“红色之旅”
沁园实验小学五(2)班
报业小记者 吴张艺
当小记者们踏入纪念馆时,工作人员非常热情地带着我们讲述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的那些字——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当大家看得正投入的时候,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迎面缓缓走来一位老爷爷。这是一位革命老战士,虽然带着很浓重的宜兴口音,但我们还是仔细地聆听他讲述战争年代的故事。
接下来,我们跟随讲解阿姨参观了陈列室,每到一处,她绘声绘色地为我们介绍。这里有红军战士的武器、他们生活过的日用品、缴获敌军的武器等等。
下午,我们来到太华山的黄桃种植基地。种植基地的农民老伯带着我们走进了黄桃果园,可树上没几个黄桃,这是为什么呢?哦,原来“利奇马”超级台风把黄桃都吹落了。农民伯伯真的很辛苦呀!
(指导老师:尤凌云)
宜兴太华山之旅
五爱小学六(7)班
报业小记者 董忻琳
走进纪念馆大门,庄严肃穆的气氛立刻将我笼罩其中。馆顶刻着一个巨大的闪闪党徽,大厅的正前方是新四军铜塑,他们面带微笑,挺直腰板,双眼凝望着远方,好像在憧憬战争胜利后美好的未来。我们静静地向展馆深处走去,只见墙壁上贴满了抗日战争的资料。一张张褪色的照片、一件件无声的展品都在向我们述说着当年日军的暴行。听着讲解员阿姨的介绍,我心中油然升起了对革命先烈的敬佩之情。
下午,我们来到了浓情生态黄桃种植园,满山遍野青翠的黄桃树林。我们像小鸟一样地飞进了桃林,寻找那一只只黄澄澄让人垂涎欲滴的鲜嫩黄桃。听果园主人老董说,种植黄桃不容易,当年从选址、选种、种植、护理……直到第三年,黄桃园才结出了第一批果子。八年后,才有了这里最大规模的黄桃林,由于这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特别好,才培育出了美味又香甜的黄桃。
经过这次宜兴太华山之旅,我更深切地体会到了如今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也懂得了坚持到底才能品尝到成功果实的道理。
(指导老师:沈英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