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然而公众对癌症早期症状认知不足。日前在锡城召开的第二届中国癌症康复支持大会上,来自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癌症治疗与康复领域专家、各地癌症康复会负责人等齐聚一堂,探讨从癌症科普教育、预防筛查、早诊早治、疾病管理、康复支持等环节的创新整合,聚焦患者康复过程中可能遭遇的痛点与难点,提出解决之道。
不健康生活方式或引发癌症
“健康促进与教育是预防慢性病最有效的疫苗。” 卫健委中国健康教育中心李长宁主任指出,癌症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癌症的发生发展除了与遗传因素、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外,主要与人们的行为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很多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如吸烟、喝酒、缺少运动、不合理膳食习惯、压力过大等都可引发癌症。
当下公众对癌症信号认知不足,如“身体出现异常肿块”的知晓率为15.3%,“不明原因便血”的知晓率为8.61%,回答“不知道”的有27.67%。而要降低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离不开推进癌症的预防以及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其中倡导癌症三级预防至关重要:一级预防是指促使公众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可预防癌症的发生;二级预防是了解各种癌症的早期症状,倡导公众定期体检,有利于癌症的早诊、早治;三级预防是使公众正确认识癌症,促使他们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正规治疗,可以减少病人痛苦、改善生存质量及延长生存期。
建立癌症科普基地大有必要
现实生活中,不少患者发现癌症时已经很晚,病急乱投医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情况该如何避免?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部长支修益教授指出,目前我国肿瘤防治科普宣教已经进入了整合与创新的新阶段,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癌症防控机制体系,加快整合科普宣教、肿瘤防控、早诊早治、规范诊疗和科学康复等各个领域的优质资源以形成合力,提高效率减少重复和浪费。
他建议建设一个多领域信息共享平台支持无缝链接——在做癌症科普时,要重视链接政府的癌症筛查项目;在实施政府主导的筛查项目时,要加强同权威机构的疾病教育平台相衔接等。比如,肺癌高危人群一旦接触到科普宣教信息,就可以便捷参与到肺癌筛查项目,通过胸部低剂量螺旋CT检查发现肺部小结节,立即可以接受有关肺部小结节诊疗专家共识或指南规范等相关疾病教育,这样既可以改变癌症发现晚确诊晚治疗晚的问题,同时减少病急乱投医和过度诊断过度治疗的情况发生。
与此同时,支修益认为有必要在全国专业医疗机构建立癌症科普基地,建立癌症防治健康传播专家团队,发挥专业知识优势支持社会的癌症科普工作。
医院和康复组织“无缝整合”
对不少患者来说,在医院治疗后面临着“出院没人管、康复靠自己”的难题。“即使是临床治愈的患者,还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比如身心康复问题、远期并发症、合并疾病、复发转移、重返社会等。” 同济医院癌症中心于世英教授表示,目前医疗机构对这些问题重视程度不足,康复组织专业程度又有欠缺,无缝整合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中国抗癌协会康复会主任委员史安利教授指出,全国各地都有癌症康复组织,但是毋庸讳言各地康复组织专业性参差不齐,有些隶属于肿瘤医院,专业性强一些,有些是纯民间机构,主要是公益关爱为主,在科学康复指导方面专业性不足。目前医院对出院的患者会进行随访,但大部分医院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对所有患者进行长期追踪管理,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医院和康复组织共建康复治疗机构,各自发挥所长,既让出院后的患者有温暖的港湾,又可以得到专业的指导。
(晚报记者 蓝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