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焦点新闻

宜兴乡村秋收呈现新气象

“一茬活”成为过去 “收获季”时间更长

  昨天早晨,入秋后凉爽的一天开始。在宜兴东郊外的张泽桥农贸市场,当地农户一大早挎着篮子赶到农贸市场,篮子里装着地里刚刚采摘的蔬菜,提到市上卖。

  苦夏结束,金秋到来。宜兴乡村集镇张渚、杨店、茗岭、归径等地的农贸市场变得“膨胀”起来,直销摊位激增。地产的芹菜、萝卜、慈菇、空心菜以及黄桃、油桃、翠冠梨、葡萄等源源不断上市。

  “提篮小卖”在延续

  提篮小卖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意思是农民把自家生产的农副产品拿到集镇上出售。在宜兴乡村,各个集镇农贸市场都设置了直销区,蔬菜瓜果“鲜眉亮眼”。

  张泽桥农贸市场毗邻宜兴城东新区,今年翻建之后农副产品摊位占了很大比例。一位来自施荡村的老农,将扎好的一捆捆苋菜梗码放整齐,连同丝瓜、无花果,陈放在摊位上。这些是这位老农家前屋后栽种出来的蔬菜和果品。他告诉记者,苋菜梗4元钱一捆,至少卖出6捆以上才能从市场上买到一斤猪肉回家。种蔬菜虽然辛苦,但他对于“提篮小卖”充满信心,通过这样的劳作可以自食其力。

  随着时令入秋,在宜兴乡村,板栗、南瓜、百合、塘藕以及扁豆、食用葫芦等吃食,变得丰富多彩。这些年来,宜兴山区逐步调整种植结构,稻麦、油菜种植面积锐减,越来越多的农副产品以“杂粮”的面貌出现在农贸市场和餐桌上。

  在西渚镇白塔村,有30多户农民种塘藕,一季藕采收下来,全村农户收入达到15万元。眼下,这个村的藕农们每天上午下塘挖藕,下午清洗装箱,翌晨3点多钟统一装车送往溧阳、张渚等地农贸市场销售,平均亩收入逾3000元。

  宜兴山里人家喜欢种南瓜,至今仍保留这个习惯。不过,如今他们种植的南瓜品种和过去的老南瓜不同,个儿小、口感好的高品质南瓜能卖出好价钱,高档的餐饮场所也经常到山村采购南瓜。

  秋收时间被“拉长”

  在宜兴范道农贸市场,记者询问有没有当地农家枣卖。一位菜农回答:“乡下的枣上市晚,如今被油桃、翠冠梨等果树新品种抢了先头。”

  按照过去的惯例,宜兴乡村秋收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过去乡村种植品种单一,一茬庄稼一茬活。眼下,随着水稻即将大面积收割,秋收大忙在即。然而,在宜兴山区村庄,秋收的概念似乎被重新定义。由于当地多种经营面积逐年增加,当地农民从入秋开始就陆续进入收获季节,秋收时间被人为拉长了。

  宜兴农村调整种植结构比较早,更多的土地被农民用来从事果树栽培、特种水产养殖和新引进农作物品种栽培等多种经营,使得当地的农副产品品种、数量迅速增加。除了有渎上萝卜、陆陵桃等传统农副产品,近年来山区群众依靠科技改造低产林业,发展山地和茶园套种、夹种百合,收获时间也有所提前。张渚山区林业站科技人员介绍,由于经济作物栽培品种日趋丰富,山区作物播种时间也呈现多样化。

  记者日前在宜兴山区兴东村采访发现,村民才收割完芝麻,又忙着收获果园里的板栗,农舍周围的场地上随处可见丰收的果实。当地村干部告诉记者,如今农村种植五谷杂粮多,秋熟作物品种多,前前后后凑起来,秋收的时间比过去长。张渚镇龙池村地处半山区,过去种植水稻不少。近年来,当地村民响应政府号召,开始进行“水改旱”,以期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半个月前,村民老姚家刚刚收获一畦黄豆荚,眼下又开始摘石榴去集市上卖了。上门来收购毛竹的人,也为老姚一家的秋收增加了财富。

  家庭农场催生新模式

  在宜南丘陵山区,旅游风景区都设置了农副产品销售门店,乌米饭、宜兴百合、板栗、竹笋、草莓、小番茄等本地蔬菜瓜果统统有了精美的外包装,也有多品种组合的农副产品大礼包可供选购。提供货源的通常是宜兴当地的种养大户,以家庭农场为单位。

  张渚镇北门村徐来平、谢玉凤夫妇是宜兴首张家庭农场营业执照的申领者,出资额为100万元。记者从宜兴市农业农村局获悉,宜兴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培育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特别是把家庭农场作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来发展,至今已经培育了一大批家庭农场,涌现出一批经营效益好、示范效应强的省级示范家庭农场。

  记者在宜兴山区龙珠水库边的一个家庭农场了解到,家庭农场与过去人们俗称的种田大户情形不同。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含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内容。目前,宜兴家庭农场大部分集中在徐舍、西渚、芳桥等镇,主要从事以花卉、苗木、果蔬、谷物种植为主的复合型农业,经营范围涉及禽畜、水产养殖和农业技术、观光服务等。随着家庭农场的逐渐发展、壮大,全市农业以普通农民为经营主体的单一格局得以改变,催生了“合作社+农场”、“公司+农场”等经营模式,实现了家庭农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的有机统一。

  入秋以来,宜兴乡村的家庭农场进入了繁忙的收获期。据当地的农场主反映,农副产品怎么生产出来重要,怎么卖出去更重要。如今,当地的家庭农产纷纷申请注册商标,当令的劳动果实被装进精美礼盒,“走”进各地超市,成为城里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和走亲访友的馈赠佳品。

  下乡摘秋果成风景线

  紧邻太湖西岸的宜兴金丰果园,成为市民前往采摘红心猕猴桃的好去处。采摘猕猴桃与采摘阳山水蜜桃、葡萄不同:踩在松软湿润的土地上,揭开纸袋,掰下一颗颗沉甸甸的猕猴桃,美滋滋的。切开看看,闪闪红心,悦人眼目。宜兴金丰果园地处丁蜀镇,种植的大片红星猕猴桃目前已经进入盛果期。

  宜兴山里的秋天,离不开“打板栗”的话题。板栗结在高高的树上,徒手采摘不易,需要用竹竿将它打落下来。竹竿打板栗成为乡村旅游的卖点。宜兴洑西村的深氧墅酒店眼下就有这么个项目,备有竹篮和竹竿,供客人到板栗园里打板栗。

  “板栗这些年价格低,如果有游客来采摘板栗,果农当然欢迎。”记者从当地上坝、城泽、省庄、铜山等板栗果园相对集中的山村了解到,因为板栗长期卖不出好价钱,板栗树已经不再是当地果农的“摇钱树”。

  在宜兴西郊的韩珠葡萄园,入秋以来,前往采摘葡萄的市民很多。葡萄园主人韩建平说,有些前来采摘葡萄的市民还现场吟诗作画、组织开展摄影创作活动,他因此结识了不少艺术家。韩珠葡萄在宜兴价格卖得最高,销售业绩很好。上个星期,韩珠葡萄园还通过物流渠道发往吉林和广东的客户几十箱葡萄……(晚报记者 何小兵/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