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版:二泉月·市井

难忘“彬彬腔”

  | 许继琮 文 |

  今年农历八月初一,是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王彬彬百年诞辰的纪念日。

  说到王彬彬先生,人们就会想到他那难以忘怀的高亢明亮、抑扬顿挫、韵味淳厚的“彬彬腔”。 “彬彬腔”的诞生、形成、发展为锡剧艺术的发展、振兴起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王彬彬出生在金坛县西阳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母亲因病早逝,弟妹相继饿死,为一家生机,给地主家放牛。患病多年的父亲,为王彬彬谋一条活路,让王彬彬去上海找在纱厂做工的姑母。在姑夫的努力下,十二岁的王彬彬经邻居何荣官介绍,拜唱滩簧的朱仲明为师,开始学唱滩簧。为了练好嗓子,他不管刮风下雨,就早早起来吊嗓子、练身段。他勤奋好学,谁有本事就向谁求教——他向“哭煞小生”韩元生学他的豪放挺拔的艺术风格,向“才子小生”周宝祥讨教他的儒雅谈吐和宝贵的文史知识,向“风雅小生”李如祥学习气运丹田,借气喷发,所产生的多变行腔的演唱方法。在那颠沛流离的艺术生涯中,他根据自身嗓音条件,在换气、透气、歇气、取气和吐气上苦苦摸索、琢磨,终于学会了气运丹田、回流胸腔,借气合理喷发所产生的多变行形的演唱方法,掌握了一整套正确发音方法和演唱技巧,并练就了一身武功动作,最后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彬彬腔”。他白天演《玉蜻蜓》《珍珠塔》等文戏;夜场则以《薛丁山三请樊梨花》等武戏为主,演出环境十分恶劣,经常受到地痞流氓的骚扰、欺压。

  无锡解放后,他怀着一个艺术家对新社会翻身得解放的喜悦心情,常常一日连演四五场。过度的劳累,使他身患多年的肺疾重新发作。在姑母和妻子的调理下,又是打针,又是吃药,经过三个多月的静养,终于恢复了健康。在苏南行署的组织下,他参加了时政学习,深受教育和鼓舞,加上生活的安定,心情舒畅,他又重新全身心地投入锡剧艺术的实践中,先后参演了《宝莲灯》《信陵公子》《嫦娥奔月》《梁祝》《西厢记》《画皮》《秦起》《白蛇传》《十五贯》《金玉奴》《三看御妹》《太湖儿女》《珍珠塔》和《孟丽君》等70多部剧目,其中《信陵公子》连续满座两年半,《梁祝》《西厢记》连续满座近两年。《小刀会》《红花曲》演出后反响热烈,接待了全国80多个剧团前来观摩移植。《珍珠塔》《孟丽君》更是几十年久演不衰。

  1958年,他们在南京演出,鲁迅先生的夫人许广平看了他的演出连连称好。回北京后,在文艺界极力推崇王彬彬的表演,引起了戏剧家曹禺和文化部副部长钱俊瑞的注意,亲自到南京观看演出,回京后,力邀无锡市锡剧团到北京演出。1959年6月13日,他们在北京老牌戏院吉祥大戏院演出,首场演出了《珍珠塔》。6月14日又演了《孟丽君》,当天《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新华社的报道,同时刊有《方卿羞姑》的剧照。6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锡剧〈珍珠塔〉在京打响》的署名文章,文章介绍了“彬彬腔”的艺术特色。6月19日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观看了他们的演出。周总理握着王彬彬的手说:“你的唱腔自成一格,很好。”这年11月,他应邀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群英大会,还光荣地当选为江苏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和省政协常委。1962年,毛主席在太湖饭店专门观看了他与梅兰珍表演的《赠塔》一折。领导的鼓励,广大观众的欢迎,极大地激发了王彬彬探索艺术的热情,先后投入了《小刀会》《红花曲》和《江姐》等剧目实践。

  行内对王彬彬的唱腔艺术概括为两句话:“腔高气足咬字有力,通俗流畅旋律美”。具体来讲:一是咬字正、吐字清、送字远,讲究字正腔圆,他借京剧吐气归音的方法,即使在上万人的露天广场演唱,不用扩音设备,依然能送入最后一排听众耳中;二是音域宽,字音明亮,低音圆润,一般生腔的升降幅度只有六七度,而王彬彬可以承受升降上下十四度左右;三是起腔高亢,落腔淳厚,首尾呼应,声声入耳,有一股阳刚之气,很好地体现了新时代人民的气质,很有艺术感染力。著名剧作家阿甲为“彬彬腔”归纳了十个字,即“低迴流水细,高亢云飞扬”。《珍珠塔·跌雪》他那“一夜功夫大雪飘”的名段,在许多锡剧迷里传唱了半个多世纪。“十生九彬”已成为锡剧中影响力最大的艺术流派。

  王彬彬走了近十年,但他的锡剧改革、振兴和孜孜以求的创新精神,依然留在广大观众心中。年轻一代锡剧工作者要很好地继承以王彬彬为代表的老一辈艺术家的宝贵传统,正如王彬彬生前对我多次讲的“戏比天大”,没有广大观众力捧,就没有锡剧的明天。“我要为广大观众演一辈子戏”,这种初心,这种艺德,值得广大年轻的锡剧艺术工作者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