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又是新学期,假期把手机当做“哄娃神器”的家长,是否正在苦恼如何将手机“收回”?既然无法杜绝手机的影响,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对手机沉迷?开学后如何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家长有必要知道。
手机依赖背后是深层次的心理需求
关于手机上瘾,有很多的研究显示,来自家庭、朋友社会支持较少的人成瘾行为明显。当个人无法在生活中得到足够的人际支持与安慰,就可能借助手机扩大自己的社会支持来源。在手机依赖的背后,可能隐含深层次的心理需求。抱怨孩子沉迷手机的家长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整日关注着手机的屏幕,孩子可能是在模仿父母的行为,也可能是在手机当中寻找现实中得不到的快乐与关注。
手机的存在是有利有弊的,能在孩子面前做到不玩手机的家长是极少数,更多的是希望家长可以在孩子向你发出“我想你陪我玩”“我在跟你说话”的信号时,果断放下手中的手机,认真投入地陪伴孩子,认真倾听他们说的话。有时,孩子并不是真的沉迷于电子产品,而是除了屏幕之外“无事可做”。
孩子依赖手机的原因也不尽相同:
1、社交型依赖
表现为手机通讯录里有许多好友,微信朋友圈里有许多好友,QQ各种群里面还有无数好友,这么强大的人脉关系让孩子难以割舍。
2、游戏型依赖
表现为手机里面的网络游戏特别多,在长期的战斗中积累下来的功勋和经验使得孩子成就感爆棚,倍感满足。
3、娱乐型依赖
表现为手机里面好友不多,游戏不多,全部都是电影、音乐、照片,弄得孩子心猿意马,不想写作业总想摸手机。
如果孩子特别依赖手机,作为家长,最好先分析一下自己孩子到底是属于哪一类的,然后再对症下药,找到应对方法。
引导孩子使用手机可以这样做
1、在家里设置“手机专区”
很多父母自己也是手机重度使用者。如果自己频繁用手机,再去教育孩子不玩手机就难有效了。父母可以跟孩子商量,互相监督使用手机情况。孩子放学或者父母下班后,统一把手机放在一个地方。真的必须要使用手机的话,需要向对方提出申请。
2、家长少在孩子面前玩手机
对于成人来说,手机已经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和生活联系工具。但是还是建议父母少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机。比如可以趁孩子睡觉或者写作业时,发完所有该发的短信和邮件。在陪孩子出去玩或者家庭晚饭时间,最好把手机收起来,没有一个孩子喜欢父母在陪自己的时候经常被手机打扰。
3、不要把手机作为奖赏孩子的工具
手机被一些家长喻为“哄娃神器”,手机里一部动画片就可以让孩子安静很久。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一岁以下的孩子不应该有任何屏幕时间,包括电视、影片,以及玩电脑游戏;而两至四岁的孩子每天最多一小时,愈少愈好。
4、帮孩子提前筛选接触的内容
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对于没有辨别能力的孩子们来说,家长更应该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
以动画片为例,其实真不是什么动画片,都适合孩子看的,比如有些视频只看封面图,以为是童话故事,其实点进去,都是血腥暴力的场面。所以,家长需要对孩子接受的信息做一些筛选。
5、多陪孩子参加户外活动
父母只要有时间,就要多带孩子出去玩,一定要走出家门参加户外活动。逛公园、跑步、跳绳、打篮球……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去呼吸新鲜空气的同时,也是让他的精力得到充分释放。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只是智能屏幕制约了孩子本有的活泼和玩耍。电子产品给孩子带来的快乐是暂时而非持久的,更不是发自内心的那种快乐。当孩子在真实世界里得到了快乐,哪有心思会沉迷电子产品呢?
6、睡前1小时不接触电子设备
每天晚上睡前使用手机会干扰睡眠质量。睡前使用手机会抑制人体褪黑激素的分泌,从而减少深层睡眠的时间。事实上,深层睡眠对人体具有修复性,有助于“清洁大脑空间”,巩固学习成果。睡前1小时不再碰手机,看看书有助于更快入睡。
(人民教育、连云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