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看无锡

无锡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备受市民关注

87岁读者手绘北塘街区示意图

  8月以来,本报连续报道了无锡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一事,专家学者、热心市民纷纷向本报献计献策,为规划编制起到重要参考。古运河研究会专家富耀南更是写下长达11页的建议送给了无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记者收到的多封读者相关来信中,有位名叫龚闻韵的读者接连发来三封信,信中还夹了一张他根据回忆手绘的北塘街区商业示意图。

  龚闻韵是《江南晚报》的忠实读者,今年87岁的他尤其关注本地文史动态。8月6日,本报一篇《“恢复北塘大街”呼声高》的报道勾起了他六七十年前的回忆。龚闻韵15岁时起在北塘福记纱布号习业当学徒,1953年到吴桥普济桥的惠民铅丝厂工作,直到1956年公私合营,他在北塘工作了十年。现在虽然年岁已大,但龚闻韵对往事仍记忆犹新:“北塘曾是黄金、银元、纱布、粮食等的集中交易地,各地粮船、粮商都集中在这里,所以也有很多银行在此驻点,在北大街、竹场巷、布行弄、江阴巷、北塘东街就有十余家。有名、有规模的企业、商号也聚集在这里。”

  追忆往事手绘示意图

  龚闻韵很关心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一事,“无锡段运河是中国四大米市之一的地段,是重中之重”。要恢复北塘大街旧时的繁华景象,龚闻韵认为难度很大,毕竟时过境迁,很多场景已不复存在,但庆幸的是,一些老房子还在,有的已开始着手修复。龚闻韵很愿意为恢复北塘大街尽点力。于是,他花了半个多月时间,把脑海里的北塘,认认真真一点点还原在纸上。从胜利门到北塘东、西街、三里桥,龚闻韵把记得的商店、市场、银行、办事处、服务业及几家工厂,共百余处场所一一标出。老龚的儿子、孙女也来帮忙,在家人的帮助下终于完成了这张《无锡市北塘街区(1947-1953)追忆商业示意图》。

  示意图用两张A3纸拼接而成。图上,北塘东街、西街一侧,有祝栈弄、秦栈弄、小泗房弄、张成弄、混堂弄、煤栈弄、接官亭弄等多条小里弄,北塘一带“梳篦状”的商业街市格局一目了然。沿街有无锡县银行、状元楼茶馆、復原钱庄、裕丰纱号、义大祥布店、太仓银行、丽丰厂办、庆丰厂办、新兴旅社、锦丰印刷所、新昌油麻店、泰隆茶号、西泰祥油麻店、立鑫粮行、金源隆食品店、大德糖栈、曹坚定医寓、大生春中药店、天发池浴室、利民药房、德生祥布店、均泰布店、张惕庵诊所、蓉华楼茶馆……,这还只是龚闻韵的一部分回忆,北塘商贸之繁盛可见一斑。

  古运河游的重要看点

  本报忠实读者、85岁的无锡陆氏宗亲陆中明也给记者寄来了一封信。陆中明的父亲曾在三里桥开过布厂。他保存有三里桥同仁栈的一些老物件。他愿意把这些东西用于无锡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供人们参观。陆中明介绍,同仁栈是无锡最早的粮食栈房即仓库,有数十间平房,并且有三面晒场。当年,安徽、河南等地的粮商把小麦、稻谷等粮食运来无锡入库出售,而这一粮食仓库由无锡陆氏陆保昌所办。富耀南证实了陆中明的说法,原来,旧时北塘沿河一带,都是堆栈群(即粮仓)。运河公园内就有无锡米市的见证、市级文保单位——储业公所旧址。储业,指的就是旧时米市的仓储环节——堆栈业。

  本报连续报道了无锡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一事后,富耀南被“老北塘”们热情地喊去竹场巷的一家茶馆喝茶。几篇报道中,富耀南关于北塘地区的建设发展以及对古运河旅游的带动说出了“老北塘”们的心声。富耀南曾任无锡市旅游局副局长,在他看来,用好北塘三里桥地区的历史文化,于无锡古运河游而言意义非凡。他介绍,上世纪80年代,无锡旅游部门敢为人先,在全国率先推出“欲游中国古运河,请到无锡来”的旅游项目,中外游客纷至沓来,重点参观北塘米市、库栈、街市和清名桥水弄堂,被游客称为“神奇的旅行”。至1987年,全市接待海外游客16.7万人,其中,40%都游了古运河。

  本报读者的来信,尤其是龚闻韵的手绘地图让富耀南看到了希望。他表示,在民众心目中,北塘一带承载着无锡城不可磨灭的记忆,也是大运河沿线“最中国”和“最无锡”的地段。而今,全新的北塘大街来了,竹场巷、北塘莲蓉桥堍至北塘医院段也建起了住宅小区,但也为今后这里的利用和发展奠定了人气基础。记者获悉,无锡此次或将规划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展示空间中,富含北塘地区的文化遗产,如黄埠墩、民族音乐博物馆、周怀民藏画馆、何振梁与奥林匹克陈列馆、接官亭弄等。看着可望而不可即的黄埠墩,富耀南感叹,什么时候能让游人上去看一看,来无锡游古运河,就更加不虚此行了。(晚报记者 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