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年逾古稀的三兄妹为祖产争执不下,到宜兴法院丁蜀法庭打官司。记者昨天从宜兴法院办公室获悉,通过法庭、所在地镇党委和政府、司法所、派出所多方联动的社会协同治理解纷机制,这一起遗产继承纠纷成功化解,年逾七旬的老人们握手言和,重续亲情。
据承办此案的法官介绍,储大姐、储大哥、储小弟是同胞兄妹,三人都年逾70,但依旧为父母遗产的分割问题烦恼不已。原来,储家兄妹的父母先后于1960年、2003年病故,留下一套房产一直由储小弟占有并收取相应收益。储大姐、储大哥多次向储小弟提出要妥善处理父母遗产,都被储小弟一口回绝。无奈之下,两位老人一纸诉状将弟弟起诉至法院,要求依法分割父母留下的房产。庭审中,储大姐自愿放弃继承,而储大哥、储小弟就1975年是否进行过分家而争执不下。听说44年前的事情还有两位公社员工曾在场见证,法官要求两位证人出庭作证。其中,一位员工作证表示,44年前原被告双方确已分家,储大哥分得新材料建房,而老房子则归储小弟所有。另一位员工由于瘫痪在床,在家人的帮助下写出了“我的记忆里没有分家这种事情”的证词。两个证人的证词相互矛盾,案情愈发扑朔迷离。
为了维护原被告之间的亲情,丁蜀法庭果断启动协同治理解纷机制,由承办法官邀请村委、司法所、派出所共同参与案件调解工作。村委书记周暗坤运用丰富的调解经验,以亲情为纽带多次与兄弟二人及其亲属进行谈话,耐心劝导他们不要因遗产分割而割裂了亲情。镇司法所、派出所也积极参与其中,提供法律支持和执法保障。在各方紧密配合下,兄弟二人最终达成和解协议,涉案房屋归储小弟所有,若房屋拆迁,则储大哥分得拆迁款的20%,储小弟分得80%。储大哥也主动向法院申请撤诉,两位老人握手言和。
在宜兴市丁蜀镇,社会协同治理化解纠纷机制以村(社区)联络员为调解基础、镇司法所为法律支持、派出法庭为司法后盾、派出所为强力保障,有效整合了调解、司法及执法等多方资源,实现了基层矛盾从被动调处向主动防控转变。该模式运行以来,已先后处理婚姻家庭、遗产继承等矛盾尖锐的民事纠纷案件5件,取得积极效果。 (何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