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自然科研旗下《科学报告》近日发表一项研究,考古学家报告了一个此前未知的晚白垩世鸭嘴龙的新属种。新化石发掘于日本,骨骼完整,被命名为“日本龙神”。这是日本发现的境内最大的恐龙骸骨,同时,这一新发现再次向人们揭示了恐龙多样性。
鸭嘴龙是晚白垩世非常成功的一类恐龙,它们的化石曾出现在北美、南美、亚洲、欧洲和南极洲。
此次,日本北海道大学研究人员小林快次和同事,在日本北海道一处地层的海相沉积中发现了这一最新的鸭嘴龙,并将其命名为Kamuysaurus japonicus,意为“日本龙神”。研究人员指出,在受海洋影响的环境中发现鸭嘴龙实属罕见,新发现将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认识鸭嘴龙科恐龙在这类环境中的多样性。
该样本有7200万年的历史,长约8米,来自于一个中等体型、完全发育的鸭嘴龙。研究团队报告了该恐龙一系列独特的特征,包括头骨上的小嵴和一排较短的、朝前生长的神经棘。
对该样本的分析显示,它与远东其它鸭嘴龙具有亲缘关系,如中国的莱阳龙和俄罗斯的克贝洛斯龙。研究人员表示,这一发现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远东地区的鸭嘴龙多样性以及鸭嘴龙科在晚白垩世的演化,同时也可以论证在早期演化阶段,沿海环境是促进恐龙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因素。
(科技日报)
银河系中心观测到
巨型“孪生”气泡结构
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团队在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在银河系中心观测到巨型“孪生”气泡形状结构,是迄今在银河系观测到的最巨大结构之一。
来自美国、英国、南非等国15个研究机构的天文学家参与研究,团队利用南非MeerKAT射电望远镜阵列捕捉到这对巨型“孪生”气泡状结构发出的射电波。这一巨大的沙漏形结构从银河系中心向上下两个方向各延伸数百光年。
通过分析这对巨型气泡的尺度和形态,天文学家认为,这很可能是数百万年前发生在银河系超大质量黑洞附近一次短时间猛烈能量爆发的结果。
论文第一作者、英国牛津大学研究人员伊恩·海伍德说,与其他存在活跃黑洞的星系相比,银河系中心相对较平静。尽管如此,银河系中心的黑洞仍会周期性变得异常活跃,吞噬大量灰尘和气体。这种“疯狂的吞食”可能引发强烈能量爆发,催生了新发现的这种巨型气泡状结构。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天文学家在银河系中心距地球2.5万光年处发现了一组高度有序的神秘磁性丝状结构。这些细丝长达数十光年,宽约1光年,具有辐射性,长期以来它们的起源一直是未解之谜。
论文主要作者、美国西北大学教授优素福·扎德认为,新发现的巨型气泡状结构为研究这些磁性细丝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这组细丝几乎全部处于巨型气泡结构之中。科学家认为,猛烈的能量爆发不仅催生了具有辐射性的气泡状结构,同时产生了使磁性细丝发出射电波的高速电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