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焦点新闻

今年来抓获疑犯1500多人,追赃1200万余元

警方启动通讯网络诈骗“精准式”防范行动

  警方供图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及移动支付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获得了很大便利,然而通讯网络诈骗案件也呈现出高发态势。昨天,市公安局通报了今年以来全市通讯网络诈骗违法犯罪打击防范数据,全面启动开展新一轮“精准式”通讯网络诈骗集中防范宣传行动。

  【数据】

  全市共止付金额6亿余元

  据统计,今年1月至8月,全市通讯网络诈骗案件与去年基本持平,损失金额近2亿元,案均损失2.5万元,占全市全部侵财类犯罪案件的三分之一。通讯网络诈骗已成为严重影响当前居民家庭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秩序的主要违法犯罪类型。

  “警情类型众多,仅公安部通报的常见类型就有48种。”市公安局指挥中心主任沈斌介绍,从无锡的接报情况来看,发案数量较多、案值损失较大的主要有六大类案件。分别是贷款类诈骗、冒充公检法类诈骗、盗用QQ或微信号冒充老板诈骗、兼职刷单类诈骗、微信交友诈骗,以及冒充客服购物退款诈骗。此外,今年以来网络博彩(赌博)诈骗、以缴纳培训费为名诈骗学生家长等警情同比增幅突出,网络迷信诈骗、网红推广、快件微信理赔等诈骗“新手法”层出不穷。

  市反诈中心作为全市打击治理通讯网络诈骗案件的主力军,通过接警止付、反制拦截、合成打击、宣传防范四大环节,牵头各部门与诈骗分子斗智斗勇。今年1至8月,全市共止付金额6亿余元,冻结涉案资金3.8亿余元,通过办理资金返还,警方直接为市民返还被骗资金600余万元,通过人工干预劝防,为市民避免损失633万余元。

  在开展接警止付的同时,警方先后赴广东、云南、安徽、广西、湖南等十多个省,辗转数十万公里,捣毁通讯网络诈骗犯罪团伙65个,抓获通讯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1500余人,破案近600起,为受害人追回1200万余元,破案、抓获人数两项指标均位列省内前列。

  【类型】

  谨防一些以假乱真的App

  针对六类典型通讯网络诈骗案件,警方重点发出了防范提示,并提醒市民提防手机上出现的各种以假乱真的App。

  ●贷款类诈骗。本月,市反诈中心在侦办一起网络贷款诈骗案件系列案件中,发现不法分子通过购买公民个人信息,将潜在贷款对象作为侵害目标,以电话营销贷款和提升各网络贷款平台贷款额度为幌子,收取手续费后拉黑受害人。事实上,申请办理任何可透支的金融类卡时,都会受到申请单位的严格审查,并核定金融类卡的消费额度。市民切勿被所谓的“高额”“低息”或“无息”迷惑。

  ●冒充公检法类诈骗。这类骗局中,让受害人深信不疑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骗子能准确说出受害人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甚至银行卡号。而且,现在诈骗分子不仅在电话中冒充公检法人员,还诱使受害人安装假冒的“公安系统”App。这类App由受害人自行操作,看似公正公开,实则更具迷惑性。

  ●盗用QQ、微信冒充老板诈骗财务人员。这类骗局中,市民使用微信、QQ添加要谨慎,一旦发现QQ、微信被盗,马上通知亲友,防止被冒名。公司财务人员则应严格遵守财务制度,不要在QQ、微信上处理财务事宜。

  ●兼职刷单类诈骗。诈骗实施者掌握了受害人想要赚钱的心理,最为恶劣的是,当诈骗团伙骗取完受害人的现金后,还会诱导受害人通过银行和网络金融平台借取小额贷款,进一步榨取钱财。网络刷单本就属于失信违法行为,市民遇到应该报警,并将对方QQ、微信聊天记录、电话号码等留存提供给警方。

  ●微信交友(博彩、投资)诈骗。网络上的“贴心暖男”或“温柔美女”,往往由照片加变声软件拼凑出来。这类诈骗多将婚恋诈骗与投资诈骗相结合,出现交友过程中的“骗中骗”。网络交友要谨慎,特别是婚恋网站、社交网站、交友App上的好友,深度交往时务必核实信息。

  ●冒充客服购物退款类诈骗。诈骗分子自称是客服或卖家,能详细报出受害人的个人订单信息。但是,退款退货都应该在购物正规平台上进行,市民遇到对方提示要点击平台外的链接或扫二维码时,一定要小心。

  【特征】

  受害群体呈现低龄化

  通讯网络诈骗案件近年来不断变化,从今年以来的案件来看,有一些特点是值得市民注意的。

  首先,随着移动支付发展,市民使用的账户类型越来越丰富,不法分子乘虚而入。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政委周天平分析指出,通讯网络诈骗案件涉及的资金账户,不仅有传统的国有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还扩大到第三方支付公司等上百家支付结算金融部门。与此同时,犯罪嫌疑人所使用的通讯账户也由原来的三大通讯公司,逐步发展到腾讯、阿里等数十个社交网络平台。“犯罪载体扩大化,使得查询和防控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从诈骗手法来看,犯罪分子通过编造各种虚假事实,迎合一些人趋财求利等心理特点实施诈骗,从最初发布“中奖”“消费”等虚假信息,到“猜猜我是谁”类冒充熟人、冒充军人、消防员采购物资,到冒充公检法、冒充“高富帅”“白富美”交友类……诈骗手法不断翻新,有些手法因为市民加强了防范而“淘汰”,有些手法又“傍”着社会上的新事物新话题出现,而且会几种套路叠加,隐蔽性、迷惑性极强。

  通讯网络诈骗案件的受害群体呈现低龄化。周天平说,与一般诈骗案件不同,通讯网络诈骗案件的受害群体以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居多。这类人群自我防范意识较弱,经常沉溺在互联网世界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尽管骗子文化水平多数不高,但市民个人的文化水平不一定与防范水平成正比,高知高薪人员千万不要盲目自信。此前就有受害人抱有“我怎么会受骗”的想法,结果没有防住骗子,事后民警发现受害人家中放着防范宣传手册,可是受害人并未重视,教训深刻。

  【措施】

  点面结合精准化防范

  很多市民遇到过这样的事:手机上收到短信说有一个红包领取,电话里陌生人讲可以无抵押贷款,微信上有陌生的美女主动申请加好友……对于通讯网络诈骗,事前防范非常重要,只有人们心里竖起坚固的“防火墙”,才能挡住不法分子的诱惑和攻击。

  在原有防范宣传基础上,市公安局启动新一轮防范宣传行动。警方将发动民警以及街道、村(居)委、物业管理、社会组织人员等,向家庭、学校、单位发放相关资料,开展宣传警示,形成“学校不漏生、社区不漏户、单位不漏人、街巷不漏店”的全覆盖防范宣传。同时,针对各种易受骗人群精准投放、发布、传播防范宣传知识。编写制作学生、财会人员、老年人、投资理财和炒股群众“防骗必知”等相关网文、宣传单和短视频。针对手机用户,定期不定期编辑和群发示短信,普及安全防范知识。针对银行柜面员工,114等服务台接线员,社保、税务、政法等专业部门人员,以及基层单位、社区工作人员,警方将加强防范宣传培训,发动他们对疑似受害人进行解释规劝。此外,将会同教育部门,组织对学校教师进行专题培训,进而教育学生掌握了解防诈骗知识和技能。

  警方提醒,对于派出所、社区等提供的防范信息,市民要仔细阅读领会消化。在日常使用网络过程中,希望市民关注个人兴趣领域的同时,关注诈骗手法防范更新,就像电脑杀毒系统定期升级打补丁那样,不断加固防范意识。

  (晚报记者 念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