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二泉月·读城

学前街上的

1

  石牌坊

  、百年老街无锡学前街

  无锡人都熟知学前街。那里曾有无锡顶尖的学校:老学究们崇敬的学宫,有名的无锡国专、无锡县立中学、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无锡市第一中学、无锡市第八中学、无锡卫生学校等。其中,最早的学校是学宫。在古代,它是无锡县官方的教育机构,因此也叫县学、儒学、庙学。它又是祭祠孔子的庙所,因此也叫孔庙、文庙。

  无锡人对学前街情深的是,它是无锡的一条百年老街。它的位置一直没有变化。清代《光绪无锡金匮县志》里记载:“学前街,自虹桥北址西至西水关。”学前街的标志建筑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学宫。《光绪无锡金匮县志》里记载:“学宫在无锡县治南三百步,前临束带河。”距今七百多年的元代王仁辅的《无锡县志》记载:“州学西巷,在学西。”这州学西巷就是学前街。“州学,即旧县学也,在州城西南三百步。”这州学就是学宫。学前街的百年名街真是名副其实的了。学前街前有一条河,名“束带河”(又俗称学前河)。这“束带”,有说是指古代做官人腰间的一条带;有说指整肃衣冠的意思。

  小时候,我们小朋友间闲谈,讲到学前街,就严肃了起来。那里有三样东西令人神秘。一是孔庙前的一石柱,上面刻着:“文武官员军民臣等至此下马”。啊,好大的口气!我们眼前仿佛看到了身披盔甲、手提大刀的将军,快马在学前街,一到这石柱前,立马恭恭敬敬,从马上下来,牵马缓缓而行。孔夫子当年着实是受尊重的。还有一样,说是学宫前的学前河边,有72个石栏,象征孔子的72个得意门生,但说,从来没有人能数清过。可这石栏是真的,《光绪无锡金匮县志》里记载:“沿河石栏,明万历间,知县林宰筑。”明代万历是1563年—1620年,这石栏是够古老的了。

  那第三样东西就是无锡学前街的一个大石牌坊,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前,它还高高矗立在学前街文庙明伦堂的西面。当年是孩童的老无锡们,仰望石牌坊,不由顿生敬畏之心。

  石牌坊是中国传统建筑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建筑类型,用石材修建,一般都十分高大。牌坊依其功能有好几个类型,其中有一类是封建社会用以彰表身份、褒扬功德和精神节操的一种象征性的建筑。那时,人们在它下面经过,就能感受到石牌坊所传递的道德力量,而受到熏陶。

  无锡人杰地灵,千百年来,修建了好多石牌坊,惠山是无锡祠堂集中的地区,石牌坊最多。而学前街的石牌坊是无锡历代最高大的石牌坊。此牌坊名“人伦坊表”,百姓习惯称为“嵇山阁老坊”。

  清代《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五·街坊》记载:“御书人伦坊表坊:乾隆初为嵇永仁暨妻杨氏立。”

  2、治水专家“嵇阁老”嵇曾筠

  “人伦坊表”牌坊的中心人物之一,是无锡人尊称“嵇阁老”的嵇曾筠。嵇永仁是他的父亲,杨氏是他的母亲。“人伦坊表”是清代乾隆皇帝所书写,以表彰嵇曾筠的母亲杨氏含辛茹苦、家训教子,将嵇曾筠培养成国家重臣、造福百姓的栋梁之才。

  先讲嵇曾筠。嵇曾筠(1670—1738),字松友,号礼斋。他是清代康熙四十五年(1706)的进士。嵇曾筠对治理黄河有重大贡献,雍正十一年(1733)曾为文华殿大学士,这便是民间所谓的入阁拜相,因此无锡人都称他为“嵇阁老”。

  嵇曾筠幼年丧父。嵇曾筠的父亲嵇永仁(1637—1676),中国清代文学家、戏曲作家,字留山,号抱犊山农。江苏常熟人,寄居无锡。他诗文写得好,精通音乐。以教书和行医为生。

  康熙十一年(1672),时任闽浙总督的范承谟,喜爱嵇留山的文才,邀请他和其朋友,一同去任职。康熙十三年(1674),靖南王耿精忠响应吴三桂,叛变朝廷。耿精忠将范承谟抓了起来,并关押了嵇永仁及其同僚,胁迫他们投降。康熙十五年(1676)范承谟遇害,嵇留山等同僚伤心痛哭,自缢狱中,以死殉国。(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耿精忠等“三藩”之乱彻底平息,康熙帝即下令将耿精忠凌迟处死。)

  嵇永仁死时,嵇曾筠才七岁。家庭经济十分困难。但他的母亲杨氏,决心要培养儿子成才,靠织布挣钱送他去上学。

  嵇曾筠长大后不负众望,康熙四十一年(1702)中举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登进士,点翰林院庶吉士。到雍正元年(1723),已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兼河南巡抚。六月,晋升为兵部左侍郎。

  当年夏季,黄河南岸河水陡长,河南郑州东中牟县黄河决口。雍正帝授嵇曾筠为河南副总河督,堵筑中牟县刘家庄、十里店的决口,结果堵口取得成功。由此,水利专家嵇曾筠的治水生涯也正式开始了。

  当年,黄河水患严重。单单康熙六十年(1721)到雍正元年(1723)的两年多时间里,黄河在武陟(河南省西北部,黄河北岸,与郑州隔河相望,属焦作市)一带就决口四次。洪水向北奔流,直逼京津,形势很是危急,而黄河武陟段也成了治黄的险工段。

  雍正任命嵇曾筠为河南副总河督,常驻武陟县主持黄河堤防事务,显示了当时朝廷治理该河段水患的决心。经过对黄河与沁河的周密考察,嵇曾筠提出了一套引水和筑堤的方案,得到雍正批准。雍正二年(1724)秋汛前,一条9公里长的黄河大坝修筑完成。这年秋汛,河水猛涨,但大坝巍然不动。从那时起到现在的280多年中,黄河竟再也没有在武陟决口。雍正十分高兴,他亲书“御坝”二字,刻碑立在坝上。

  从此,嵇曾筠辗转黄河流域及南北各地,担负着各项重要的治水工程。

  在嵇曾筠督造的众多水利工程中,浙江的海塘工程成就举世夺目。现在钱塘江大潮是著名的风景线。但在历史上,我们的祖先深受其害,成年累月地跟它作斗争。直到清乾隆二年(1737),朝廷接受了嵇曾筠的意见,令建海宁(隶属于浙江省嘉兴市)百里鱼鳞大石塘。鱼鳞大石塘,是用条石纵横叠砌,外形似鱼鳞的重型海塘。此大工程直至乾隆八年( 1743) 竣工。全长6097. 68丈,基本上奠定了永久性海塘的基础。这个模式一直沿用到民国初期。1855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见到这种鱼鳞石塘,很感震撼,把它写进书中介绍给西方。目前留存在海宁老盐仓的一段清朝古海塘,已列入文物保护单位。

  嵇曾筠历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河南、山东河道总督,江南河道总督等职。雍正十年(1732)十二月,加太子太保,十一年(1733)四月,授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诰授光禄大夫,但仍总督江南河道。到乾隆元年(1736),又兼任浙江巡抚,三月改浙江总督,兼管盐政。等等。

  嵇曾筠在官,视国事如家事,辛勤劳苦,日夜不息。乾隆三年(1738)九月,嵇曾筠已是积劳成疾,遂奏请回籍调治。当年十二月不治而亡,一代“龙王”终于离去,终年69岁。令世人称奇的是嵇曾筠的儿子嵇璜继承父志,同样在治水上作出巨大贡献,留名青史。

  3、杨氏:流芳百世的慈母严师

  杨氏是嵇永仁的妻子。杨氏二十五岁时,嵇永仁去福州任福建总督范承谟记室,启程时,嵇永仁对妻子说:“顾念我父母都已年过七十,你要好好侍奉,并教育好两个儿子。我是报答知己而去,你不必戚戚担心。”杨氏唯有默默点头。清康熙十三年(1674),靖南王耿精忠响应吴三桂,叛变朝廷。康熙十五年(1676),嵇留山以死殉国。杨氏闻讯,痛不欲生,但看着儿子和双亲,十分坚强:“吾夫尽忠为国难,吾当忍死守节,毕此未亡人分内事耳。”这时嵇曾筠才七岁,公公、婆婆已七十多。公公患病,她典卖首饰,凑钱医治。公公去世,她奉养婆婆,寒暑纺绩,婆婆去世,她尽礼安葬。

  杨氏哭着对嵇曾筠说:“我之前所以不死是因为有公婆在。现在公婆已经去世,如今又安葬了你的父亲,我可以死了,但有你尚在,我还是不能现在追随他而去。你父亲以秀才的身份以国事而亡,你现在尚未成人,该怎么办啊?”嵇曾筠受到极大的震动,自此以后“从师力学”。康熙十八、十九年间(1679—1680),市场米价昂贵,嵇母每天织布一匹换米煮粥,她指着稀粥对嵇曾筠说:“孩子,你要用心读书,才可以吃到我这个没死人给你做的稀粥。”而她自己则躲进厨房吃糠咽粃。家中再苦,她也要让儿子到名师处学习,自己再累,也要督儿夜课。在母亲的苦节感召下,嵇曾筠终于脱颖而出,康熙四十一年(1702)中举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登进士,后任内阁学士,成为一代国相。

  嵇母总是深明大义,不忘提醒儿子为官之道。嵇曾筠任山西提督学政时,每次出巡,杨氏都要告诫他“广拔寒孤,表彰节孝”。嵇曾筠任江南河道时,嵇母劝勉他说:“你的父亲在淮海接任过幕僚,曾说过河防和边疆防务同等重要。你应当小心谨慎,不要损坏了声名。” 嵇曾筠加太子太保衔时,嵇母年已八十,反复告诫他“要廉洁谨慎,更加竭尽全部忠诚”。雍正十一年(1733),嵇曾筠获得皇帝“公正廉明,正己率属”的赞许,过了十一个月,又得到了“敬慎居心,忠勤襄事”的嘉奖。嵇曾筠流着眼泪对人说:“这都是母亲对我教训的结果。”乾隆二年(1737)乾隆帝御书“人伦坊表”四字,制成匾额,赠给嵇永仁遗孀、嵇曾筠母杨氏,表彰她苦节人伦,嵇氏特建石牌坊立于无锡城内学前街东段。杨氏家训教子,成千古美传。

  此坊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遭毁。

  现今独具江南特色的“人伦坊表”牌坊,落户于江南大学对面吴都路风光带的景观入口广场,成为吴越广场主景。它是依据原坐落在学前街的同名牌坊照原样仿制的。在灿烂的阳光下,“人伦坊表”牌坊放射出永恒的耀眼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