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风雨兼程,70载春华秋实。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70年来这片热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医疗事业也蓬勃发展,为了人们的健康幸福,多少医务工作者夜以继日、砥砺奋进,一路攻坚克难,救死扶伤,无私奉献,大爱无疆,书写了无数感人故事!回首70年,无锡市人民医院亲历过唐山大地震伤员救治、抗击非典、汶川地震救援的医务工作者,讲述了他们的难忘往事。
唐山
驰援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唐山、丰南一带发生7.8级大地震,百万人口的唐山市顷刻间夷为平地,极为惨烈。全国各方力量纷纷驰援唐山。
7月29日7点,当时在无锡市中医院伤骨科上班的吴小庆(现为无锡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突然接到通知,参加江苏省医疗队赴唐山抗震救灾。仅1小时,他就准备完毕,在政府的安排下奔赴灾区。
7月30日下午4点左右到达目的地丰润县。放眼望去,满目疮痍,几乎看不到完整的房屋、没坍塌的墙。
他们是震后第一个进入灾区的抗震救灾队伍,当地百姓紧紧握着他们的手,哽咽地说道:“你们终于来了!”
大家马不停蹄地投入救灾工作。被残酷的灾情深深刺痛,每位医务工作者都拼命地开展工作。不知不觉已到第二天早晨,大家几乎36小时没有睡觉了。
抢救生命的战斗在异常艰难的条件下持续着。在临时搭建起来的病房,大家分秒必争地抢救着每一个重伤病员。他们深知,这里的每一分钟,都关乎着病人的一辈子。每一个静脉通道的开通、每一瓶补液的输入、每一根血管的结扎、每一个伤口的缝合,每一台手术,都意味着生机。白天抢救病人,晚上值班,看病随到随看。基本上都在床头,不用桌子,不是蹲在地上,就是趴在驴马大车上给伤病员做检查,处方是站着开的,打针也是蹲着的。忙得没时间刮胡子的吴小庆,被当地的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小胡子大夫”。
无锡市派出的是最强医疗队,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科主任李鹤强、骨科主任唐润生,以及邵力正主任等,在无锡医疗界都是响当当的好手。在他们的主导下,抢救效率特别高。
半个月后,国家调动全国的医疗力量全力支持,将重病人转送到全国各地进一步抢救治疗,吴小庆他们又投入到繁忙的转送重危病人工作中去。据统计当时江苏省共接受了3500名重伤员,无锡市接收了近千名重伤病人,其中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接收了上百个病人,开了2个病区,请最好的医生、制定最有效的方案。病人在这里得到最好的治疗及关怀,绝大部分恢复良好。他们与无锡医务人员结下了深深的友谊,临走时抱着他们依依不舍。
1976年8月30日,震后一月,江苏医疗队圆满完成了抗震救灾医疗急救任务。9月1日,吴小庆到人民大会堂参加唐山丰南地震抗震救灾先进单位与模范人物代表大会,受到国家领导接见。
“我们与唐山人民共同战斗,我们没有被地震压垮。我们学会了忍耐坚韧;我们学会了永不放弃。这一个月永远铭刻历史,铭刻我们的记忆”。
抗“非”
有我
2003年春天,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肆虐中国。抗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医务人员不顾危险,冲锋在前,无锡市的医务工作者更是当仁不让,无论是深入疫区,还是保无锡一方平安,谱写出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动人篇章。
蔡培泉:我在内蒙抗击“非典”
因部分地区“非典”疫情严重,亟需医疗支援。
5月11日,蔡培泉(当时任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科副主任、呼吸内科副主任)接到上级通知,第二天出发到内蒙古支援抗击“非典”。次日,由江苏省7位呼吸科专家组成的国务院专家组就出发了,蔡培泉是其中唯一一位无锡专家。
当时,内蒙古“非典”疫情的形势非常严峻。蔡培泉和苏州三院的黄纯主任一起协助做好呼和浩特和包头的疫情控制,他是小组负责人,会诊患者要不要隔离、如何治疗,最后都由他决定。每天都奔波于各个医院,他经常要到下午两三点才吃午饭,晚上十一二点才吃晚饭。医疗小组在内蒙期间共会诊了四五百位患者。当时社会上很紧张,会诊时既不能漏诊、也不能误判,压力很大。好在他们都是经验非常丰富的呼吸科专家,并已接触过不少“非典”感染者的胸片,对胸片的形态、患者症状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因此对自己的诊断还是比较有信心的。
许多患者需要进行气管插管,为这些隔离患者施行气管插管跟普通患者不一样,医生要穿着2-3套隔离衣,为操作增加了难度。然而,当时内蒙古会在气管镜下引导气管插管、能熟练操作呼吸机的临床呼吸科医生非常紧缺。为此,蔡培泉他们先后组织了18场培训,指导当地的医务人员行气管镜插管、操作呼吸机等。
专家组通过总结临床经验,制定出一套“非典”感染者的治疗方案、出院条件等,作为官方标准供当地医务人员参照。当地的疫情得到了显著而有效的控制。能为国家的健康事业出份力,蔡培泉觉得很自豪。
陆国础:坚守无锡的“排雷兵”
“非典”阻击战中,陆国础(当时任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临危受命担任了无锡市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专家组组长。这代表着无锡地区诊断非典的最后表决权掌握在他手里,一旦陆国础签了字,就表明无锡出现了疫情,责任可想而知。
抗非的日子里,他始终冲锋在第一线,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流行病调查。两个多月,他和专家组成员一刻都不敢懈怠,诊断、鉴别、处置每一个发热观察病人。一次,陆国础半夜12点到宜兴会诊,回到市区已经凌晨5点,又立即赶回医院参加查房,48小时没有合过眼。
与发热病人近距离接触和诊断相当于“排雷”,医务人员要有过硬的基本功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一广东回锡人员持续高烧一周,肺部有阴影,血象不高,会诊时多位专家认为是非典疑似患者。但陆国础结合一段时间的临床观察,发现阴影在肺部并没有变化。依据多年积累的丰富临床经验、广博扎实的专业知识,经过反复思辩,最终陆国础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将患者确诊为一般肺炎。根据他的诊断对症治疗后,患者情况果然好转并顺利出院。
在他和专家组的努力下,无锡当时没有一例误诊及漏诊,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陆国础用他的行动诠释了一名白衣战士应有的医魂,他也被评为“江苏省防治非典工作先进个人”。
汶川
深情
2008年夏天,中国大地上那一场撼动世界的大地震,极大地震痛了人民医院每一位职工的心,很快一封封饱含激情的请战书纷纷递送到院领导面前,随后便是自发的捐款,许多职工是捐了一笔又一笔,最终达96万元之多。ICU的严正很快入选无锡市对口支援四川绵竹卫生医疗志愿队,担任副队长,与其他队员一起入川开展医疗救助。
得知四川伤员将转到无锡治疗,医务人员纷纷报名要求加入伤员医疗救治组,全院职工仅用1个多小时就腾出了一个标准病区,从医疗用具到生活用品、从通讯工具到康复器材,甚至是鲜花、装饰摆设一应俱全。
当载着第一批伤员的飞机在机场着陆,他们迎来了早已等候在现场的72名人民医院医务人员的亲切问候。28分钟,34名伤员伤情初检、分级完毕转运至救护车,一路抵达医院,34组担架队早已等候;13分钟,伤员从救护车全部安置到病床;2小时后,所有伤员各项医疗检查完毕,热菜热饭送到床头。这就是人民医院的速度,让在场的省卫生厅领导称赞不已。
接下来3个月的日日夜夜,无微不至的关怀、精湛的医疗技术、完善的治疗方案让四川伤员们得到了全方位身心休养,伤情迅速愈合,一批接着一批出院返乡,每一次告别都泪洒当场,哭红了一双双眼眸,周梦玲和蒙芽2名小伤员告别时更是哽噎难语,泣不成声,如雏鸟离巢,依依不舍,他们早已把无锡当成了第二故乡。
回到家乡,不忘声讯相牵,尺素传情,如亲情相系。月到中秋,周梦玲和蒙芽均已能重新站起,分别给医院写来一封饱含深情的感谢信,信中说“医生叔叔们的嘘寒问暖,护士姐姐们的温柔呵护,护工阿姨们的仔细照料……有太多的感动每天都在持续,有太多的感激每天都在沉积,有太多的话语每天都想倾诉。不是亲情,却被亲情包围,我不孤单,虽然,这次地震毁坏了我的家园,但它让我感受到了爱,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伟大的情感,感受到了一个国家强大的力量。地震震毁了我的家园,但也让我有了第二个家,我无锡的家。”
4年后,孩子们实践了自己的诺言。2012年6月20日,刚参加完高考,蒙芽就和同学一起来到无锡市人民医院,与一直关心她的医护人员深情拥抱。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路漫漫,任重道远。我们仅以此点滴纪念白衣天使在党的领导下,坚守“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新时期卫生精神。在这丰收的金秋,市人民医院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建设健康中国的大路上,展望更高的目标,阔步向前。 (仁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