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教育周刊

十项目入选市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

特色文化让学校教育内涵更丰富

  近日,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市基础教育质量,经专家评审,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东林小学、蠡园中心小学等10所学校的文化特色项目成功入选市级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从入选名单中可以看到,这些特色项目中,包括学科教育、美育、体育、德育等多个方面。对此,记者采访了其中几所学校参与项目建设的相关教师,请他们介绍各自学校特色文化目前的发展情况及未来的建设方向。

  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发现数学,打开儿童思维的“黑箱”

  近年来,锡师附小数学学科围绕促进“学会数学地思维”的学科育人目标不断推进儿童数学学习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数学教育文化特色。

  对许多儿童来说数学的学习过程十分抽象,如同一个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的“黑箱”。学校课程文化建设团队认为,要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而不是照书本的样子,把获知的事物组织起来,让他们沿着数学发现过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特殊关系到一般规则,逐步通过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我们研究多种方式去打开儿童数学学习的‘黑箱’。”课程团队的周永彬教导介绍,学校正在对数学课程文化进行教师队伍、课程、课堂、环境四方面的重点建设。形成具有发现气质的数学教师队伍;构建数学实验课程、数学实践课程、数学科普课程、数学挑战课程的“四位一体”课程体系;并通过兴趣的激发、直观化处理、独立探索的契机、合情推理的过程、整体化的单元设计这五个核心要素的把握着力打造以学为中心的“发现课堂”;还积极创设浸润式学习场域,“未来教室、走廊、过道等校园的每一处地方都可以是数学文化的载体,让数学被‘看见’;数学故事展播,让数学被‘听到’;利用网络打造学习平台,给学生们提供具体直观的实验材料,让数学可‘交流’可‘操作’。”

  蠡园中心小学

  以美励志,传播篆刻文化

  蠡园中心小学一直以来践行“志美”教育理念,努力培养“身强体健、志趣高雅、善于坚守、懂得关爱”的现代小学生。2006年,学校成立了“西园印社”学生篆刻社团至今,已自主研发了《西园印社》校本教材,先后集结印制学生作品集六套,举办区市级以上篆刻展数次,还与美国、非洲十国以及乌克兰等国家开展了国际文化交流,得到了高度评价。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蠡园中心小学将在校园里开辟了一片“篆刻文化休闲区”。“我们希望以这片区域来丰富学生们篆刻创作的自然内容资源,以优美生态浸润滋养儿童,以物感心,以经典育人,方便他们在身边寻找适合篆刻的素材。”学校课程研发处倪逸倩老师介绍说,“建成的篆刻文化休闲区,除了展示、传播篆刻文化,还会有围绕学校的核心文化理念、篆刻精神重点打造文化景观‘励志石’。”此外,学校还会设置“金石学习互动区”因地制宜展示师生篆刻作品;已建成投用的“金石篆刻教学区”,为日常普及篆刻课堂教学、校级篆刻社团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据介绍,学校的篆刻文化课程将构建成以“文字与篆刻”“媒介与工艺”“生活造像”“雅言美行”“游学与访学”五大学习主题为统领,以“基础性课程”“发展性课程”“拓展性课程”三种课程为基本类型,以单个“项目”为主要学习方式的“531”课程体系。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篆刻的情况自主申报“篆刻小达人”,评价内容将从知识、技能与情态等多维度进行。

  芦庄实验小学

  足尖上的梦想,收获积极向上的能量

  自2013年起,芦庄实验小学就将足球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成立了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校级、年级、班级的三级管理网络,全方位开展教学、训练、竞赛、宣传、后勤等各项工作。

  为了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足球运动中去,学校利用校报、校园微信公众号、校园网、校园微博等平台进行广泛宣传,并协调理顺了足球训练与其他文化课之间的时间安排。今年4月,学校拍摄的微电影《足尖上的梦想》,受到了师生家长的一致好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各类足球活动的热情。

  针对原有校本教材内容单一、评价缺失的问题,今年起学校开始修订新版《足尖上的梦想》,重新梳理、调整,以虚拟人物“球球”为主角,从儿童视角讲述足球知识、足球技能、活动参与、意志品质四部分内容,并制定了具体的评价标准。

  学校美术学科组的丁敏老师告诉记者:“我们还尝试在美术学科里加入足球元素,将以此为基础编写美术校本教材《球趣·创意》。”每一届校园足球节,不仅有班级足球联赛,还有根据当届主题设计的知识竞答、绘画、摄影、写作、观影、故事会、班队创意名片等活动,引领师生家长以多种形式参与到与足球相关的文化活动中。

  (越苏)

  旺庄实验小学

  运河文化与精神 根植于学生心中

  毗邻京杭大运河的旺庄实验小学,利用地域优势,挖掘运河文化精神,以此引领学校各项建设可持续发展。

  学校在深入研究运河文化、运河精神后,逐渐总结出了两个特点——开放性、包容性。“开放性是一种外在特征,大运河文化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具有较强的开拓性,善于兼收并蓄国内其他文化,融会贯通,逐步丰富自己的文化内容。包容性则是内部特征,大运河代表了人类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这些滋养长期以来通过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不断得到体现。”李志芳副校长如是说。

  为了加深对运河文化的了解,学校组织师生参观南长街历史文化街区的运河文化艺术馆。在了解基础上,成立了学生为主体的“运河文化小小研究院”,对运河历史文化开展再研究,例如搜集运河故事,归纳运河沿线的民间艺术等。校园里还设有“运河故事”“运河历史沿革”“运河文化”“运河精神”等多条长廊。“学生放眼望运河,抬眼知运河,开口聊运河,运河文化与精神已逐渐根植于他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