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桥社区服务中心二楼有一间剪纸工作室,墙上挂有数十幅工艺精巧、简洁流畅的剪纸作品。这间工作室的主人叫姜全娣,是一位民间剪纸艺人,爱上剪纸已五十多年。
死里逃生,从剪“囍”字爱上剪纸
记者来到姜全娣的工作室时,姜阿姨正手握剪刀剪着花篮图案。工作室的两面墙上挂满了人物、动物、花篮、文字等种类繁多的剪纸作品。
姜全娣今年71岁,被问及为何会喜欢上剪纸,还一剪就是这么多年时,她说,这要从51年前的一场严重车祸说起。当年20岁的她去火车站买车票,意外被一辆长途汽车撞倒,造成粉碎性骨盆骨折,肚子上缝了35针。经历过反复烂疮的折磨,辗转各家医院治疗,才从死神手中逃脱。养病百般无聊,受邻居家女儿嫁妆上的大红喜字启发,一时兴起,就拿起剪刀依样画葫芦开始了剪纸。小时候她常会去老图书馆门口看一位老人剪纸,加上母亲也会简单剪剪,从小耳濡目染,没想到自己有点天赋,一试便成功了。她剪出的“囍”字被不少人要了去结婚用,获得大家一致夸赞,这给了她极大的鼓舞。于是,她从一开始的剪着玩,到渐渐喜欢上,再到深入学习更高难度的图案。那时的她无法仰卧,只能趴在病床上练剪纸,因为太入迷,她一趴就是几个小时,常把双肘磨破。
出于感恩和对生活的热爱,她迷上了剪纸。凭着一股子韧劲,姜阿姨的剪纸水平越来越高。到退休时她的剪纸作品《春》《祖国万岁》《奔月》《和声》《幸福来》《竹叶喜鹊》《仿古诗词》《放哨》等作品曾多次获得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奖项,还入编全国多部诗文书画印精品集,她还是多个艺术协会的会员、指导老师。
满怀感激,创建工作室回报社会
“我苦练剪纸艺木,就是为了回报社会、回报那些救助我的人。”姜全娣说,没有医生的救助就没有现在的她,如今她有女儿、有外孙,有自己的爱好,生活得很幸福。这一切都是“捡来”的,她很满足,所以想用自己擅长的剪纸来做一点事情回报社会。
每逢春节社区搞活动,姜全娣都会大方地拿出自己的作品送给有需要的家庭。有很多相识或不相识的人向她要剪纸作品,她也从不收报酬,这些作品被带到南京、上海等地。有朋友的孩子要嫁到国外,专程赶来请姜全娣剪各式作品,说是要给外国人看看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前阵子,有位朋友来看望她,说至今保存着20多年前姜阿姨为她结婚时剪的剪纸,每每看到都是美好的回忆。
不少人想送子女去她那里学剪纸,她深感这是回报社会的好机会。可是因为家里地方有限,每次只能接待两三人,她便把更多的时间用于上门辅导。社区只要组织活动,她总是积极响应前去上课,教社区里的老人和小孩剪纸。2010年起,社区聘请她为校外辅导员,让她教社区的青少年剪纸艺术。她不但提前备课,还自己掏钱准备工具和材料给孩子们练习。
退休后,姜全娣设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南桥社区得知后,主动腾出社区2楼两间总计6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请她把设在家的剪纸工作室搬到社区。姜全娣深受鼓舞,决心做好这项工作。后来,她办起了太湖红领巾剪纸书画艺术园,敞开大门免费教人学艺。“我们的艺术园无门槛,只要有兴趣学,我就教。”姜全娣一周的时间排得满满的,不比退休前轻松。除了不定期的活动外,她每月固定时间会去南禅寺雷锋岗、金星街道文化站、惠山古镇乐善堂、老年大学等地授课。姜阿姨说,她每天回家还会备课或剪纸,有时候甚至要剪到凌晨一两点。
不求名利,培养出不少剪纸小能手
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姜全娣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广纳学生、无偿教学。每周五下午,风雨无阻、寒暑不辍,姜全娣会去南湖小学、东绛实验小学给孩子们上课,她是这两所学校聘请的校外辅导员。每周六,她总是在艺术园里热情辅导自己的学生,她的学生来自南湖小学、南长小学、锡师附小、东绛实验学校……
多年来,姜全娣举办了许多剪纸培训班,培养出了几十名剪纸小能手,有20多人次分获市、省级乃至全国级剪纸大赛奖项,陈优是他们中的佼佼者。说起“得意门生”,姜阿姨掩饰不住的骄傲和喜欢,陈优的剪纸作品《春》在“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入选《金海鹭艺集》,还有一些作品曾刊登在《江南晚报》上。姜阿姨也因为无私奉献、公益教学,获得了荣誉无数,“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百家优秀文化老人”“最美志愿者”等奖状填满了工作室的一面荣誉墙。
精益求精,不断学习致力传承
姜全娣有一幅“嫦娥奔月”的剪纸在一次比赛中得过二等奖,但姜全娣总觉得细节处理得不够好,还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水平和修养。于是,她专门去老年大学学习国画和书法,在老师指导下,姜阿姨融书画艺术于剪纸艺术中,又创作出了更精致的作品。
为了更系统地教授学生,姜全娣把多年积累的剪纸经验,编写成了图文并茂约20万字的《中国民间剪纸传授教材》。教材由浅入深,从剪纸的意义、入门、工具说起,介绍了规律剪纸法和不规则剪纸法,涵盖了常见花卉、动物等图案,并展示了一些精选作品。姜阿姨还特意编了简单好记的口诀以辅助学习者剪纸。(晚报记者 潘凡/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