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秋雨一场寒,最近,锡城的天气渐渐凉了,还有一大波冷空气即将杀到。天气变化,最易诱发各种疾病,对中老年群体来说,在秋季做好预防,抓住养生的技巧与注意事项,显得尤为重要。中医专家表示,秋季养生要根据其不同阶段依天气变化并尊重个人体质进行。
初秋保护脾胃很重要
从防病角度来看,秋天是个“麻烦”的季节。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孙慧茹主任中医师介绍,秋天要经历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大致可分为早秋、中秋、深秋三个阶段,气候特点各有不同,根据各个时节的不同特点进行养生、防病。
临床中,医生会明显感到立秋后腹泻的病人很多,尤其是身体较为敏感的老人和儿童。这是因为早秋阶段暑热、暑湿仍在,身体经过一个夏天的消耗,脾胃还不是特别强壮。俗语有“秋瓜坏肚”的说法,立秋后容易得肠炎,这个阶段应注意保护脾胃。因此,初秋进补宜清补而不宜过于滋腻,过早进补还容易引发上火、消化功能紊乱等。
秋季燥邪最易伤肺
中秋阶段,通常雨水已渐少,干燥的天气最容易伤肺、伤胃。因此,日常生活中,不少人会出现口干、鼻干、干咳、咽痛、大便秘结等症状,而且随着昼夜温差变化较大,容易引起感冒。百姓常说“春捂秋冻”,秋冻有它的道理,适当秋冻能提高抵抗力。最好养成每天早晚用冷水浴面、热水泡足的习惯,有助于提高身体抗病能力,防治感冒。当然,在春生、夏长之后该秋收了,是对气血的收藏,老年人和体质较弱的人对大自然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在早晚温差大的天气里,适当防冻也很有必要。
秋季燥邪最易伤肺,防燥多润肺,可在饮食上多加注意,“少辛增酸”。多吃梨、萝卜、芝麻、糯米、蜂蜜、甘蔗、菠菜、白木耳等柔润食品,少吃辣椒、葱、韭菜、蒜等辛辣食物。最近,中医院的秋梨膏就卖得特别火,润肺去燥,受到很多市民的欢迎。气候干燥时,注意水分的补充,多喝水、淡茶、豆浆等。
深秋注意防“悲秋”
到了深秋,气温骤降,秋风萧瑟、秋雨绵绵。温差大的气候易刺激血管收缩,导致血压易增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孙慧茹表示,这部分患者一定要坚持规律服药,并在日常饮食中注意多摄入蛋白质、镁、钙等营养成分。
深秋雨多,人容易悲伤,感到不舒服,因此有“悲秋”的说法。每年这个时节,情绪低落、抑郁的患者会增多,也是医院心理门诊忙碌的时节。建议身体较好的人可以出去转转、听听音乐、调整心态。对老年人群来说,大脑分泌的褪黑素相对来说变少,一些人需要适当补充才睡得着,不过医生不建议多吃,因为这会导致自己的褪黑素的分泌量会被代替。
天冷了,不少人开始进补了,“补应该以气血和为顺,平衡为贵,可以药补或食补,情绪上注意养神。”专家介绍,人的胃以喜为补,意思是进补不能不顾自身体质,不能吃出毛病了,而是考虑脾胃能承受得了、自己能否吸收。像秋季的膏方也是以调理脾胃为主,不能盲目地补。
(晚报记者 蓝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