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日,国务院决定从当年起,将每年10月17日设立为“扶贫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精准扶贫时曾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圆我少年梦,温情红粉笔。”执一支红粉笔,把自己最好的认知带给那些最需要的人,这是江南大学法学院红粉笔支教团十年来所做的事情。十年来,他们不忘初心,不仅给孩子们传授知识,更愿意倾情陪伴孩子们。该支教团成立的第十个年头,成员们再次远行,来到湖南省怀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米贝乡团结村,开启了今年的支教活动。
因材施教 梦想启程
从太湖明珠到湘西深处,跨越1496公里,江南大学5个学院的14名支教团成员怀着忐忑又兴奋的心情走进了湖南省怀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米贝乡团结村小学。这里山路崎岖、交通闭塞,孩子们去过最远的地方是米贝乡,这深深触动了每一位支教队员的心。孩子们清澈的眼神流露出对山外的向往,支教队员们明白这次支教是为了让孩子们翻越千山万水,看看世间繁华。
红粉笔支教团共有14人,除了正副队长外,分为调研、教学、宣传、生活四个组。在活动开始之前几个月,他们就做起前期筹备工作了,确定调研主题和方案、制定课表和教案、安排拍摄宣传、保障经费和后勤等。但7月10日正式开课第一天就遇到了难题。教学组组长龚梓琴说,本以为能进行分班教学,因此课表和教案都是按年级来分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来的同学较零散、年级不同、教室条件等因素都不允许分班教学,所以只能临时调整,让所有学生一起上课。第一个考验就是如何让课程内容符合所有孩子的兴趣。内容太难低年级的孩子听不懂,太简单高年级的又会觉得浅显。于是教学组简化内容,以讲解为主,适当增加一些游戏,先激发学生的兴趣,再继续上课。
第一天与孩子们初步接触后,教学组根据学生知识水平以及兴趣爱好,连夜开会策划活动、调整教案。比如有一节医学课是讲反射,就请了一个助教,用一些实验的方式演示各种反射,让孩子们有直观的了解;历史课就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内容新颖的课程吸引了孩子们,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因为没法分班,年纪小的孩子特别调皮,常走动扰乱课堂秩序。于是他们安排了其他老师在旁边看着,跟小朋友进行小游戏和小比赛,比如看谁坐得更久等,让其不扰乱课堂秩序。作息时间不规律、流动性大则是第三个考验。夏天中午炎热,这里的家长清晨5点就会去干农活,上午10点回来给孩子做一顿饭,所以有的孩子9点上完一节课后就要回家吃饭。很多学生住得远,要走40分钟的山路,这就导致学生流动性特别大。教室里学生多时有三四十人,少时只有几人,但支教团的成员都尽心尽力,哪怕只有一个学生在,也要把课上好。
在为期三星期的支教时间里,“红粉笔”们开展了五次大型课外活动来拓展孩子们的视野。普法课堂是很多孩子与法律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知识竞赛开启了孩子求知欲的大门,普通话教育活动是在山村推广普通话的实践,趣味运动会锻炼体魄、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文化衫绘制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谊。
不畏困难 收获成长
本着体验和奉献的心,“红粉笔”们参加了支教活动,但是爱的作用力是相互的,“红粉笔”们带给孩子们知识和陪伴,成为孩子们心中的“超人”时,孩子们也成了“红粉笔”们心中的一方净土。支教团的14名成员觉得他们才是最大的受益者,在与孩子们的互动交流中,孩子们给予的启迪远比他们教给孩子们的多,与孩子们一起学习生活的日子也成了“红粉笔”们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支教的三星期里,久居城市中的“红粉笔”们经受了许多挑战和磨砺。生火做饭、挑水洗菜,每五天一次的赶集、每一趟拥挤的班车、每一次40分钟的车程,都让他们了解到物资的来之不易和生活的艰难。第一次接水管是生活组组长刘子尧印象最深的一件事。以前从来没有接过水管的他,量尺寸、上网搜型号、赶集去五金店买水管,接水管时还因为没关阀门被喷了一身水。一开始不会用防水胶带,缠了又缠,趴在地上反复折腾了好久才接好。虽然过程很艰辛,但最终成功了,保证了21天的用水,刘子尧觉得很有成就感。
“红粉笔”们还给孩子们带去了“传球计划”——一片600平方米的草坪。这深浅相间的草皮是如何铺成的?怎样铺才能铺得平整?如何将草皮黏合在一起?在亲自动手之前,这些问题对于他们而言完全是陌生的。而现在她们每个人都能为你解答:顺逆方向铺会形成色差;草皮要一点点滚着铺,边铺边不断调整;黏合时要把短边折好粘在长边上,多余的草皮要剪掉……8块草皮、8公里山路、4罐胶水、600平方米的操场,从清晨到夜晚,14名成员齐心协力用两天铺成。冒着烈日、跪着铺到膝盖都红肿了,结果第一天才铺了两块时他们有过挫败和灰心。但当夜晚头顶星空,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山路上靠着手电和手机的光,互相鼓励、相互照应,数着星星、唱着歌走了半个多小时回去时,这段路程成了所有人难忘的体验和回忆。调研组组长马晓琳说:“完工那一刻,在绿茵场上围坐一圈,静静地听彼此的呼吸声、山里的蝉鸣声,看孩子们光着脚丫在球场上嬉戏玩闹,我们的心里无比满足。”这块球场是属于孩子们的绿茵,也是他们和孩子们之间的情感纽带。
“红粉笔”们给孩子们带去了一段独特的回忆、一个外面的世界、一份珍贵的友谊。曲折险峻的路,雨雾缭绕的山,骤然而至的雨和那星空璀璨的夜,也成了“红粉笔”们最难忘的记忆。他们第一次那么近地接触自然,体验这里简单朴素的生活,慢慢贴近重重面具包裹下更为本真的自我。在山里大家都是孩子,“红粉笔”们是未经世事的大孩子,他们是初识世界的小孩子,小孩子收获了知识和快乐,大孩子收获了成长与坚强。
留守温暖 未来可期
在调研过程中“红粉笔”们发现,这里的教育资源落后,学校教学水平较低,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太重视,孩子有一种自卑感、学习目标不明确、对大学没有憧憬。因为当地生活水平不高,人均年收入只有三四千元,很多家长都外出打工,所以这里的留守儿童很多。这里与世隔绝、交通不便,支教团坐了3小时盘山公路才到。如果要到乡里赶集,隔5天才有一班车子,一旦错过班车,就要走9公里山路。假如暑假没有“红粉笔”的到来,很多孩子可能就是玩手机、打游戏、干农活这么单调地度过了。因此,孩子们特别感激“红粉笔”给他们与世隔绝的生活打开了一扇看看外面精彩世界的窗户。“红粉笔”们结束支教临走的那天,有个男孩子特意走了9公里山路去乡里给老师们买来了饮料和小礼物,还有很多孩子准备了亲手做的手工、写了卡片等,依依不舍地和老师们道别。
2010年,这个由14名江南学子组成的支教团队正式成立,十年来成员们走过重庆、贵州、湖南、安徽等地,每一次风尘仆仆地出征,每一次都热泪盈眶地归来。十年很长,足以让一个孩子实现梦想;十年也很短,一切才刚刚开始。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留守儿童就像一粒粒缺水的种子,“红粉笔”努力用自己的力量去灌溉和帮助他们。关爱留守儿童事业任重而道远,“红粉笔”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高质量的陪伴”。
(晚报记者 潘凡/文 红粉笔支教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