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彬腔”经典回顾展演、名家荟萃版《珍珠塔》已到了最后彩排的阶段,灯光搭台、妆容美服、唱腔选段经过大半年的准备,将跟随一众锡剧名角们“登台亮相”。这一切,都是为了他——王彬彬。
到今年,百岁诞辰的王彬彬已与锡剧结缘整整85年,这85年里,他从一个孤儿成为一代锡剧泰斗,由他创立的“彬彬腔”更是蜚声海内外。时至今日,他台上幕后的点点滴滴依然让大伙津津乐道,后辈戏迷跟随他的“声音”长大,追忆中都是美好;年轻的锡剧观众将他奉为偶像,连他生前的小趣事都甘之如饴。
父子传承 “父亲让我不必拘泥于他的世界”
1959年6月,因文化部调地方戏进京汇演,锡剧《珍珠塔》让王彬彬一战成名。《人民日报》的记者张贞发表文章《锡剧“珍珠塔”在京打响第一炮》,称赞其唱腔抒情优美、柔中带刚、朗朗上口、字字清晰,并首次提出“彬彬腔”的说法。从此,“彬彬腔”自成一派,成为锡剧艺术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
“与其说‘彬彬腔’特别,不如说是观众选择了它。”王建伟(小王彬彬)告诉记者,锡剧跟其他剧种差不多,女角比男角多,在戏曲中阳刚之气本就很难得,父亲浑厚嘹亮的嗓音可谓是独树一帜。在自己很小的时候,母亲就说父亲成名很早,未到30岁就成了街头巷尾追逐的对象,一场戏时常演2个月都座无虚席。
王建伟9岁的时候,在父亲的督促下天天练功,与他一起的还有自己的哥哥和姐姐,可持续了一两年就中断了。直到24岁,王建伟才重新走入锡剧这一行。王建伟回想起学戏的过程,时常自嘲:“大伙都以为我得父亲亲身传授,其实父亲大部分时间都是舞台上,几乎没时间教导我,连他徒弟和戏迷得到的福利都比我多。”或许是天赋遗传,王建伟天生也是一副好嗓子,再加上从小看父亲登台耳濡目染,一开口就震惊了当时无锡锡剧团的人。于是,为了“彬彬腔”的传承,王建伟也成了一位锡剧演员。“你看,我其实又沾了‘彬彬腔’的光。”王建伟直言,唱戏后,小王彬彬就成了自己的艺名,自己曾经对此很排斥,每次演出单上写着王建伟,后面一定有备注“王彬彬之子”,观众更是会不自觉地拿自己和父亲相比。如今,67岁的王建伟早已不在乎这些虚名,也更能理解父亲。
“父亲让我自己走师访友,不必拘泥于他的世界。”王建伟直言,父亲虽未亲自教导,却总在关键时刻给予自己帮助。王彬彬年幼家贫,父母弟妹很早就离开了他,就如《珍珠塔》的角色“方卿”一样,家中穷途末路,只能投亲靠友。这也是王彬彬演《珍珠塔》千场而不休的重要原因。王建伟感慨,父亲总说自己没能上学是最大的遗憾,唱戏虽以唱为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戏中角色的文化背景、境遇都成了揣摩角色唱腔、表情的重要环节。谈到此时,王建伟想到了一个小事。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王彬彬几位上海的专家朋友来无锡看戏,王建伟当时正在舞台上排练《珍珠塔》中的一个选段,等他唱完,其中一位专家就问他,“唱这段戏时,为何你要哭?”这个问题让王建伟无言以对,为何要哭?是因为父亲唱的时候哭了,他就也觉得应该哭,因为这件事情,王建伟更加重视对角色的揣摩和了解。他说:“唱戏也要动脑筋,每一句对白、表情都要事出有因。”
师徒有爱 如父亲一般体贴关怀
“‘彬彬腔’不是我们家族的财富,而是整个戏剧界。”王建伟说,父亲的徒弟十余人,有初出茅庐拜师学艺的,有技巧娴熟再拜师提升的,也有因缘分而相识拜师的……王彬彬从来不拒人千里之外。王彬彬在世时,时常与他讨论锡剧的发展,他觉得锡剧要传承肯定要输入“新鲜血液”。王建伟笑着说,父亲王彬彬聊到锡剧传承就很激动,他一直提到锡剧发展的关键还是要靠人才,剧目是死的,人才是活的,有叫得响的演员,才能让这个剧种得到延续和发展。
此次“彬彬腔”经典回顾展演的舞台上,就有多位王彬彬的徒弟,年纪最大的是80多岁的魏景清。魏景清原是无锡县锡剧团团长,在王建伟的印象中,他最喜欢在饭桌上与父亲对唱,唱到开心时停都停不下来。他也是这次演出演员中年龄最大的,魏景清告诉记者,这是他应该做的事情,就算爬也得来。“我原来叫朱宝贵,我的名字是师傅给我改的。”丹阳锡剧团的朱文亮,可算是半路出家唱戏的人,在1983年,他因为机缘拜了王彬彬为师,当时拜师的细节他还历历在目:“那时是沪剧和锡剧的巡回演出,我的老师总说我的嗓子特别适合唱‘彬彬腔’,就把我引荐给王彬彬老师,当时,我太紧张不敢说话,没想到成功拜师了,就跟做梦一样。”朱文亮笑着表示,师傅说自己的名字不响亮,就为我改名文亮,寓意是在舞台上发光发亮。王彬彬唯一的女弟子也是关门弟子徐新艺说,这位师父更像父亲。当年,20多岁的徐新艺决定拜60多岁的王彬彬为师,直言师傅一直把她这个女弟子当女儿看待,悉心教导。
后辈敬仰 听着王彬彬的磁带长大
锡剧王子周东亮从小就对王彬彬有一种敬仰感。不仅是因为他的父亲周林华是王彬彬的徒弟,也是因为对“彬彬腔”的喜爱。锡剧界唱小生“十生九彬”,周东亮也是其中一个。“我的第一盘磁带,就是王彬彬老师的《拔兰花》。”周东亮表示,自己4岁就会唱戏,是听着王彬彬的磁带长大的。周东亮说:“观众是最好的老师,你唱的好不好,看观众反应就能知道,王彬彬老师以前上台,不唱到观众鼓掌,他是不会停的,这点值得所有人学习。”
年过半百的李桂英虽是“梅派弟子”,却也是王彬彬口中夸赞的“江阴小丫头”。最让李桂英后悔的一件事情是,几次搬家将自己与王彬彬的合影弄丢了,想到这里,她就很心痛。“上世纪80年代,我刚进锡剧团,就跟王彬彬有对手戏,对于我们来说,他就是一个偶像,可是他完全没架子,不但耐心传授舞台上的经验,更会经常鼓励表扬我们后辈。”李桂英回忆,刚进团时候自己有点自卑,在王彬彬的夸赞鼓励下,自己增添了不少信心。李桂英直言,除了唱戏,王彬彬几乎没有其他爱好,也没有时间。上世纪80年代,只要是王彬彬的戏,都是一票难求。连王彬彬自己请亲戚朋友看戏,居然也得早上5点多和其他人一样去排队买票。
王彬彬一生举办过两次个人演出,1986年的“彬彬腔”演出曾使锡城万人空巷;2008年4月的“高唱入云彬彬腔——庆贺王彬彬老师从艺75周年大型晚会”又一次轰动锡城。(晚报记者 璎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