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焦点新闻

无锡“国保”增至34处

这些历史遗存你知道多少

  华氏老义庄外貌远景。

  宜兴徐大宗祠。

  江阴蚕种场。

  16日,国务院正式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江苏共入选27处。无锡有宜兴徐氏宗祠、荡口华氏老义庄、江阴蚕种场3处文物保护单位升级成国保,无锡国保增至34处。

  这些受到保护和修复的先民遗迹、工商文明遗址,承载着无锡的历史文化,也见证了如今的热闹繁华。源远流长的水乡风情孕育出璀璨文化,近日,本报记者走进这些历史遗存,探访背后的故事——

  宜兴徐大宗祠:“四朝元老”的家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日前公布,宜兴城里的民代建筑、宜兴徐氏宗祠上榜。徐氏宗祠在宜兴又称徐大宗祠,经过修缮的宜兴徐大宗祠于今年国庆节免费对外开放,徐大宗祠内至今犹保存着明代雕梁画栋彩绘图案,十分难得。

  徐大宗祠亦称徐大宗祠楠木花厅、徐氏宗祠,为明代宰相徐溥的家族祠堂,列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徐溥(1428-1499年),字时用,号谦斋,景泰五年(1454年)廷试一甲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官至首辅加少师兼太子太师,进华盖殿大学士,入阁拜相12年,历经景泰、天顺、成化、弘治四朝,人们称“四朝元老”。徐大宗祠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年),坐北朝南,原有建筑五进,均为木石结构,虽也飞檐峭壁,画栋雕梁,却不奢华,显得朴实庄严,古风雅致,具有独特的明代建筑风格。

  徐大宗祠位于溪隐村,溪隐村原先是宜兴城郊结合部的村庄。据宜兴文史资料记载,徐大宗祠建有“含清楼”、“归乐堂”、“世德堂”等,均含怡养和尽孝之义。宗祠大门前有一对石狮,阁额上有一块“徐太师家庙”横匾,天井中央立有徐溥生前得意门生李东阳题写的《徐氏义田碑》。徐大宗祠现仅存部分原始建筑,周围景象已经发生变化,目前由宜兴市文管会管理,宜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在徐大宗祠新辟的附属建筑内办公。

  据阳羡历史文化研究专家宗伟方先生介绍,宜兴早先大大小小的宗祠难以计数,但历经风云,较为完整地保留至今的已不多。按照宜兴习俗,昔时的祠堂大多按宗族支系而建,同一姓氏在同一地区可有多座祠堂。祠堂大门平时不开,要在每年清明、冬至两节祭祖或是处理重大事情时方能大开正门。

  (何小兵/文、摄)

  荡口华氏老义庄:安定农村,化解矛盾

  荡口华氏老义庄位于无锡市锡山区鹅湖镇荡口古镇景区内,由里人华进思、华公弼父子于清乾隆年间所建,其后华氏子孙陆续修建,现存房屋五进,占地面积约2800平方米。华氏老义庄系江南地区典型的清初明式建筑,规模较大,保存相对完整。尤其第三进楠木正厅及门前隔河照壁颇有特色,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明清两代华氏在荡口共建大小义庄7处,老义庄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处,原有义田数千亩,对研究江南地区义庄的兴起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义庄是宋代以后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源自宗族制,表现为同族救济,结果是安定农村,化解社会矛盾。中国义庄首现宋代苏州范仲淹的范氏义庄,其后,无锡华氏义庄、怀海义庄,以及常州盛氏拙园义庄等,与范氏义庄一起,将江南义庄发展到极盛,创造了中国民间救济事业的奇迹。

  据介绍,华氏义庄的救助内容包括族内人生活、上学和婚嫁,延伸到捐出坟地以助族中亡人体面离世。由于华氏义庄规模大,救助名目繁多,且族内人口众多带来救助需求量大,结果,族内绝大多数人都需要也能得到义庄的救助。

  江阴蚕种场:蚕种业发展史活标本

  两面坡式的屋顶、青砖、梁、轩、斗拱等古典建筑元素以及走廊,这种微型的园林在江阴蚕种场中随处可见。近日,这里成为国家重点文保单位,成为我国蚕种业发展史的活标本。

  场长张虎中学毕业就在这里工作,已经30年,期间当兵几年复员后继续在蚕种场工作。他说,他的母亲上世纪50年代就在蚕种场做工,一家两代人都在这里工作。

  江阴蚕种场位于江阴长泾镇河北街2号,前身是大福蚕种场,原有南北两场,中间有木桥横跨长泾河。1928年,由长泾镇民族资本家宋楚英、宋楚材两兄弟创办,现为长泾老街的一大旅游景点。蚕种场是国内唯一保存最好、技术最先进的蚕种场,代表着中国的蚕桑文化。

  蚕种场所有建筑都以连廊沟通,蜿蜒曲折,其间小院错落,深邃幽雅,既体现了江南水乡民居的建筑风格和时代特色,又科学合理实现了蚕种培育的特色工艺流程。蚕种场的生活区与生产区相结合、生产用房与古典园林相结合、中式与西式的建筑风格相结合的建筑特点在全国极为少见,也是国内罕见的反映我国蚕桑业的专用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研究价值。

  至上世纪80年代,蚕种场平均每年产出蚕种57000多张。1995年时,最高年产蚕种168000多张,为我国丝绸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蚕种场作为江苏近现代桑蚕业的活化石,终于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超/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