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5版:文化研究

明珠闪耀,瑰宝璀璨

《晴山堂石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

  | 金其桢 文 |

  晴山堂位于江阴市徐霞客镇南旸歧村“中华游圣”徐霞客故居南面约500米处仰圣园的西南角。堂中珍藏着因堂而得名、迄今已有近四百年悠久历史的《晴山堂石刻》。晴山堂是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探险旅行家、游记文学家、“中华游圣”徐霞客当年为了纪念母亲、彰显祖德而建的。堂内原有石刻一百多块,四百年来历经战乱和社会动荡,现存76块石碑、94篇碑文,是徐霞客除“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外,奉献给后人的又一宝贵文化遗产,2001年与徐霞客故居一起,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

  集明代书法佳作大成的

  明代书法艺术博物馆

  碑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华大地上,碑刻荟萃的大小碑林、碑苑、碑刻博物馆数以百计,而晴山堂是其中独一无二的一座专门收藏明代石刻的碑刻博物馆,其堂内壁间所嵌砌陈列的76块石碑、94篇碑文,全部都是明代遗存之物。

  在我国历代书法作品中,出自书法大家的手笔和出自名人的真迹,是最具宝贵书法艺术价值的两类珍品。而《晴山堂石刻》几乎全部都是这两类珍品,因此,《晴山堂石刻》对于研究明代书法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

  明代书法大家,综合历来书学界的意见,明早期有宋克、宋璲、宋广、沈度、沈粲、解縉、詹希元、杜环;明中期有文征明、祝允明、王宠、徐祯卿、李东阳,吴宽,沈周,张弼、张骏;明后期有董其昌、邢侗、张瑞图、徐渭、米万钟、黄道周、陈继儒、倪元璐、王铎和傅山。根据逐块逐篇仔细查考,可以得知,在《晴山堂石刻》中,有出自宋克、宋广、沈度、解缙、文征明、祝允明、李东阳、吴宽、张瑞图、董其昌、米万钟、黄道周、陈继儒等13位明代书法大家手笔的18篇碑文。如:宋克的《送徐本中·干岩月照使车行》诗碑、祝允明的《中翰徐公赞》碑、董其昌的《明故徐豫庵隐君暨配王孺人合葬墓志铭》、黄道周的《书徐振之诗》碑等。其中李东阳铭、文征明重录的《明故中书舍人徐君墓志铭》尤为珍贵,此铭出自两位名重海内的书法大家、大才子李东阳和文征明之手,是不可多得的文学和书法艺术双料珍品,史料记载“当时宝重如此”。

  除18篇碑文出自有明一代书法大家的手笔外,经查考,《晴山堂石刻》的撰书者中,除个别生平不详无从查考外,其余石碑均出自青史留名的有明一代的名人之手,其中还有不少德高望重、名重海内、享誉朝野的名公巨卿、名贤俊杰。据统计,《晴山堂石刻》的88位撰书者中,进士及第者有55人(其中状元8人),一品当朝内阁大学士有11人;帝王之师侍读学士有7人,礼部、工部尚书有9人,国子监祭酒有5人,明代著名书法家、书画双绝者有17人。其中还有许多人一人兼有数个头衔,许多人在明代的文坛、政坛、学界都有很高的地位和很大的影响。诸如:《送徐生·文辞又睹古西京》诗碑的撰书者宋濂,系明初一代文宗;《中翰徐公赞》碑的撰书者顾鼎臣,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当朝一品;《题心远先生喻蜀归图·名士尚致身》诗碑的撰书者杨荣,系工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当朝一品;《心远先生喻蜀图序》碑的撰书者胡广,系文渊阁大学士,当朝一品;《题退庵·纷纷扰扰逐浮尘》诗碑的撰书者金幼孜,系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当朝一品;等等。

  《晴山堂石刻》集明代书法大家和名人真迹之大成,弥足珍贵,因此《晴山堂石刻》自其形成问世以来,备受人们青睐,慕名前来观瞻摹学者络绎不绝,给予其极高的评价,乃至“三百年来,榻本流传,人争宝贵,更阅数世,知必与唐碑宋碣并重矣”。

  二

  汇明代多种文体佳作于一身的明代石质诗文集

  细细品读《晴山堂石刻》碑文可以发现,《晴山堂石刻》不仅是集书法艺术杰作于一体的明代书法艺术宝库,同时也是一部汇明代各种文体佳作于一身的明代石质诗文集,不论其内容、形式和语言艺术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据逐篇查核,《晴山堂石刻》所刻94篇碑文中,共有诗63首,赋1篇,辞1篇,赞6篇,铭(墓志銘)4篇,序6篇,叙1篇,记(题记)4篇,引1篇,跋5篇,传2篇。其文体种类之多样,可以说几乎是各种体裁皆有之。其中的记叙文,有描写景物的“记”,有描写记述人物的“传”,也有介绍、追述人物生平的“墓志铭”;还有说明文体裁的“序”“叙”“引”和“跋”;还有对人物和事情进行颂扬、表彰的“赞”等等,真可谓是文体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尤其是最具文学色彩的诗歌,在《晴山堂石刻》中不仅数量多,占了整个《晴山堂石刻》的三分之二,而且有四言诗,有五律、五绝,还有七律、七绝,凡是当时流行的诗歌体裁全都具备。

  更为令人感叹的是《晴山堂石刻》的碑文不仅文体种类全、形式多,繁花似锦,而且其中许多作者都是明代文坛名士。据查考,作者中载入《辞海》的就有高启、徐贲、宋濂、倪瓒、顾鼎臣、陈函辉、姜逢元、何乔远、黄旸、张洪、王思仁、李东阳 、董其昌、张瑞图 、范允临 、陈仁锡、文征明、祝允明、高攀龙、米万钟、黄道周、文震孟、陈继儒等30多位。这些人中有些还是当时文坛的领袖和代表人物。如:文征明、祝允明是蜚声海内、享誉文坛的明代苏州四大才子中的两个。高启、徐贲,是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唐初四杰”。尤其是高启,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与宋濂、刘基一起,被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其诗富有才情,开始改变元末以来缛丽的诗风,雄健有力,质朴真切,富有生活气息,吊古或抒写怀抱之作寄托了深沉的感慨,风格雄劲奔放。其在《晴山堂石刻》中撰书的《题倪云林绘“本中书室图”·一往翔驹气若龙》七绝诗碑:“一往翔驹气若龙,风云举足自相从。寸心宁逐天倪返,变化由来未出宗。”全诗虽然仅寥寥四句二十八个字,但气势若虹,文采斐然,引人入胜。

  三

  记载徐霞客和徐氏家族生平事迹的石质档案库

  细读《晴山堂石刻》碑文,可以发现,《晴山堂石刻》不仅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文献档案价值。石刻的许多碑文为我们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关于徐霞客的长相、外貌、性格、爱好、一生经历、徐霞客撰写《徐霞客游记》的艰辛历程和关于徐霞客的父母、徐氏家族和徐氏先祖的宝贵资料,可以很好地弥补历史文献资料关于徐霞客和徐氏家族生平事迹记载不足的缺憾。

  例如,从陈继儒撰书的《寿江阴徐太君王孺人八十叙》的碑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关于徐霞客、徐母王孺人和徐霞客家庭的许多有价值的情况。碑文记载:徐霞客的外貌、性格、志向是:“墨颧雪齿,长六尺,望之如枯道人,有寝泽间仪,而实内腴,多胆骨。与之谈,磊落嵯峨,皆奇游险绝事,其足迹半错天下矣”; 碑文记载:徐霞客父亲去世二十年,“家中独母王孺人久支门户”,徐母日夜操劳,种田织布辛勤治家,“课夕以继日,缩入以待出……”碑文还记载,徐霞客游历天下、写成《徐霞客游纪》是得到了贤母的全力支持和悉心关怀:“徐君放纥世务,喜游名山,游必咨母命而后出。王孺人曰:少而悬弧,长而有志四方,男子事也。吾为汝治装行矣……”

  又如,王思任撰书的《徐氏三可传》的碑文记载:“弘祖颀而黯,揖羞官,口羞阿堵;山水可以博命,文章可以鬻身。”“望其人身体发肤,笑谈举止,皆冷云颢气,濯灵充秀者。”为人们了解徐霞客的外貌、性格、精神气质提供了十分形象的参考资料。

  再如,徐霞客第九世祖徐本中在洪武年间,以白衣奉皇帝之诏,出使西蜀,招抚羌人,功成身退,不求封赏,高风亮节受到世人的高度赞扬,《晴山堂石刻》的碑文中,赞颂徐本中的有22篇。如郑沂撰书的《送徐本中·氏族重延陵》诗碑中写道:“氏族重延陵,贤称照古今。有文能喻蜀,无处不辞金……”为我们了解研究徐氏家族提供了重要线索。

  无疑,《晴山堂石刻》是一座关于徐霞客和徐氏家族的石质档案库,对于深入研究徐氏家族、徐霞客的贤母王孺人、徐霞客的生平事迹、徐霞客的为人、品格、徐霞客的成长成才发展轨迹和《徐霞客游记》形成始末的艰难曲折过程,都具有宝贵的文献档案资料价值。

  古朴典雅的《晴山堂石刻》,蕴含着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重要而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犹如闪耀的明珠、璀璨的瑰宝镶嵌于太湖之畔,熠熠生辉,令人不胜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