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央视综合频道大型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首期节目由胡歌、刘涛在舞台上重现1958年拍摄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精彩片段,刚播完就立刻上了热搜。同样,上海歌舞团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全国巡演已进行了两个月,几乎场场爆满,多次加演仍一票难求。昨天,舞剧主创团队提早来无锡设计置景舞台方案,11月1日、2日,作为2019年太湖文化艺术季的演出,将在无锡连演两天。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因其富有冲击力的形式感和精彩的舞台呈现,以及对历史人物的深刻开掘,获得了观众的好评,尤其在年轻一代的社交媒体中引爆话题。该剧截取主人公李侠被捕前,最后一段艰苦的革命历程,紧扣着“谁是敌人”的核心悬念,敌我双方不断展开判断、周旋和斗争,呈现出一个凝练、封闭的谍战叙事系统。对于没有对白、人声,仅有少量字幕提示的叙事舞剧来说,《永不消逝的电波》全靠演员的身体及其包含的元素和信息量,完成对全剧叙事功能和表意功能的建构。
有意思的是,这个存在于60、70后记忆中的经典故事,却是由一群80、90后的主创团队来重新创作的。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真的是一支年轻的主创团队,总编导韩真、周莉亚,作曲杨帆、服装设计阳东霖等主创都是“80后”。韩真表示:“我们年纪相仿,审美和思维频率非常接近,大家的创作态度都非常拼,一起经历了无数次头脑风暴,无数次推翻重来。”在大剧院内,记者发现《永不消逝的电波》物料道具十分多,虽然还未到装台搭建的时候,但前期准备已经开始。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舞剧会用到26块可移动的景片,在电脑编程的调度下,腾挪旋转,配合多媒体投影,实现了不同场景的转换。
据悉,“弄堂旗袍舞”是整剧的华彩段落,女演员们摇着蒲扇,伴着《渔光曲》起舞。作曲者杨帆选择上世纪30年代电影《渔光曲》中的主题曲进行再创作,既怀旧又新颖。这样一个美好的段落,竟让不少年轻观众看得泪流满面。杨帆早前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原本写了另一个自己很满意的版本,老上海的那股子慵懒的调调儿和清秀的气质一览无余,但团队却不满意,后来,有人建议我们借鉴一下《渔光曲》。于是,杨帆用了《渔光曲》的素材做了一个展示, “首先我要用钢琴弹奏,因为它的色彩、和声变化比较丰富,同时有别于前面几段舞蹈的大乐队的状态。而后要用小提琴,这种乐器类似人声但跟人声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有江南女子温婉和黏糊劲儿在里面。即便是弦乐器,每一种乐器性格都大不相同,每一各种乐器的演奏法也各不相同。”看了演出后,杨帆还是很吃惊,他没想到《渔光曲》对在上海滩住了那么多年的老观众竟然仍有那么强烈的刺激度,“我觉得跟在北京听到地道的胡同吆喝是一样的感觉,它一下子把你脑海中童年的记忆、味觉、视觉一下子全唤醒了。”
(璎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