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26日下午,一场学前融合教育幼小衔接成果交流会引来许多业界人士的关注。据了解,作为无锡市残障儿童进入普通小学读书之前的一种适应性教育,该衔接探索已进行了一年多,积累了一些成果和经验,得到了各界的一致好评。
汤爸爸作为特殊需要儿童(简称“特需儿童”)幼小衔接的受益者参加了本次交流会。汤爸爸介绍,孩子年幼时摔跤导致颅脑出血手术,术后孩子肢体出现了类似于中风似的半身行动不利索。全家人当时很担心,多方打听康复机构,五岁时在无锡市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干预中心进行康复。去年孩子入选首届幼小衔接班进行适应性训练。“多亏那次提前训练,孩子整理书包、饭盒都没问题”,汤爸爸说,孩子平时做事比别人慢半拍,但经过提前练习,弥补了短板,完全能和正常孩子一样在校学习。那次衔接班还让孩子学习了如何避免自己在体育活动中受伤害,万一行动缓慢如何应对来自同学的异样眼光和言辞。如今孩子已上小学二年级,每门课都能考到90分以上,是班里的优等生,开朗而阳光。“作业经常能在学校就完成,和正常孩子没啥差别”,汤爸爸说,孩子的表现让家人十分开心。
从2018年开始的特需儿童幼小衔接班,主要是针对残疾儿童,包括肢体、自闭症、脑瘫、听障和发育缓慢的儿童,今年马上就要开班办第三届,其招收对象除了部分在残障儿童康复机构中训练的孩子,现在已扩大到的普通幼儿园中一些发育迟缓的儿童,已有44名儿童将从中受益。这种衔接,既有对学校教具和器材的改进,也有对孩子的科学评估和分析,老师们会根据每个孩子的重点障碍进行观察和分析,为他们量身定制合理的衔接方案,并不断调整家长们的期望值和他们的家庭养育方法。
这种模式主要探索早期康复与普小的无缝对接,实现了跨行业、多专业的合作,进一步丰富了早期康复的内容和形式。课程最大程度地创设真实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促进特殊需要儿童全面提高了适应性和学业能力,完成了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康复与义务教育普小阶段衔接的模式、方法、课程、家庭支持和社会化运作等初期探索。(黄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