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江南园林,是凝固的江南文化。江南园林融传统建筑、文学、书画、雕刻、工艺等于一体,造园手法上注重意境的营造,以空间秩序建构内涵丰富的精神场所,让人不出城,却能享山林美,在中国乃至世界园林史上都独树一帜,无锡寄畅园就是代表。
清秀精致淡雅明快
江南新园林风格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懂得欣赏自然美的国家。”江苏省设计大师、东南大学教授杜顺宝给出的理由,就是江南园林。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私家园林渐兴,它们的主人多是从官场退休的文人官僚,寄情山水以独善其身。江南园林以一种幽深、清远的写意山水境界,勾勒出古人对诗意栖居的向往,而“宛若自然”也成为衡量造园水平高下的标准。
在杜顺宝看来,江南园林文化是江南新园林的发展源头之一,江南风景名胜文化是源头之二,从西方引入的公园体系和相关新的科学理论与材料技术是源头之三。他提出,江南园林的传承创新,应有历史或文化上的依据。考虑到江南园林大多是写意的山水景观,因此,以石为主的假山是不可或缺的景观元素,但新园林表现的自然美是多种形态的,并不局限于山和水,具体应遵守因地制宜的原则,同时鼓励并推广新工艺、新材料与新技术。
杜顺宝期望,江南园林能以长三角地区繁荣的经济为基础,依托温暖、湿润多雨的气候条件,秉承传统江南文化的个性与气质,以生态理念为指引,区域内的新园林融合发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清秀精致、淡雅明快的新园林风格,迎来新江南园林文化的繁荣发展。
探寻无锡园林
名冠江南的密码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研究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刘珊珊致力于研究江南园林,对无锡园林情有独钟。在她眼中,无锡园林名冠天下的背后,有着更为深层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动因。魏晋南北朝,佛教靡盛,惠山寺、崇安寺等相继出现,是无锡寺庙园林之始。唐代盛世,山林泉石为士大夫所珍,无锡县令敬澄凿惠山泉,经茶神陆羽定水品为天下第二,从此,二泉之名,历代相承。宋元年间,多有士大夫文人择山野溪畔湖山胜处,建宅第园林以为归隐终老之计。尤其到了明代,江南商业繁盛,官僚士绅崇尚奢华,锡邑园林之盛,名重东南。而最为有名的,还是秦金筑山麓别墅园林“凤谷行窝”于惠山,也就是现在的寄畅园。
锡金公园(今城中公园)、荣氏梅园、蠡园……刘珊珊认为,近代无锡园林的地位举足轻重,其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浪潮中形成了中西合璧、古今相济的风格,其诞生的时代社会背景之鲜明、园林数量之众多、对公开放程度之高、民主思想传播之广泛、风景区统筹规划思想之先进,在当时同级别的城市中绝无仅有,堪称近代园林史上一座里程碑。
为寄畅园研究
提供多种对话可能
如果把中国园林史比作一串珍珠项链,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讲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黄晓说,寄畅园就是项链上一颗别致的明珠。寄畅园的传奇色彩首先来自其悠久的历史。这座园林1527年由秦金建造,此后迭经秦瀚、秦梁、秦燿诸人之手,始终由秦氏保有,因称“秦园”。寄畅园卓越的园林艺术,代表了古代造园的最高水平。
黄晓介绍,中国园林以山水取胜,寄畅园假山出自“山子张”叠山世家之手,人工之巧自不必言;尤其难得的是园外邻近惠山,山脉延入园中,使假山与真山浑然一体;川流于假山间的八音涧从“天下第二泉”引水,成为惠山整体水系的一部分,使假水与真水也浑然一体;再加上寄畅园对锡山和龙光塔的借景,绝佳诠释了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专著《园冶》“巧于因借”的构园理念。
“事实上,寄畅园所取得的成就,一直与它的开放性有关。”黄晓希望寄畅园的研究能够打破名园个案研究的局限,提供多种对话的可能——历史与现实、单体与环境、地域与国际的对话……将高校学者与地方学者、研究机构与政府机构、学术资源与社会资源结合起来,以点带面,通过个案研究,展开多方探索,助推以寄畅园为代表的江南园林的保护和传承。
让无锡园林助推长三角一体化
古建筑园林大家陈从周先生曾总结:明代园林看苏州,清代园林看扬州,近代园林看无锡。“可以说无锡园林延续和传承了江南园林文脉。”惠山古镇景区管理处园艺景观部(文物管理部)部长金石声话出有据,至今,我们还能看到这些园林的原本样貌,并从中感受到江南人精致的生活和寄情山水、诗意栖息、营造家园的追求。新中国成立后,原先的私家园林都“化私为公”,物尽所用,对于愉悦人民、净化心灵、提升精神生活品质、发展旅游、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起到了十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金石声分析,无锡与苏州、常州、扬州、上海、杭州等长三角地区通过长江、大运河和太湖山水相连,文出一脉,各地在园林营造的过程中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不断发展、丰满的无锡园林文化是江南文脉的承载者,是江南盛地的具体呈现。”金石声认为,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无锡园林要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共享互通,在长三角和全国、全世界人民的心灵沟通、人文交流方面,继续发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积极作用。
(记者 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