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是一首恋歌,江南是一封家书,江南是一份诗情,江南还是一种技艺。如果说,文人墨客用书画来表达乡愁,那么民间百姓就是用手艺来传递乡愁。从云锦织造、苏州制扇、无锡泥人,到青田石雕、徽墨制作、朵云轩木版水印,长三角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济济一堂,共同演绎江南文化的交互影响和丰富多彩。
江南的非遗技艺群星璀璨,这些承载吴地文明的传统技艺之所以经久不衰,它们与江南文脉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江南沃土 滋养出非遗文化
顾颖
(无锡古琴艺术市级非遗传承人、江南琴社社长):
中国古琴艺术已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无锡古琴艺术也被列入无锡市级非遗项目。纵观中国古琴史,无锡古琴艺术虽有一定的地位并带有自身的特点,但总体属于江南传统音乐文化范畴,被评价为“吴声清婉”,所以研究无锡古琴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必须将其置于江南地域文化研究的大背景中。
从历史上讲,无锡古琴的传承没有足够清晰明确的谱系脉络以及产生对应的地域流派,但与江南文脉紧密交织在一起,随文脉起而生,因文脉延续而发展。无锡历代皆有人才出,从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的梁鸿、顾恺之,明清的成始终、高攀龙、钱泳,一直到晚清民国时期的杨荫浏、章蕴宽、赵鸿雪……这些无锡文人也是琴人,琴人琴事离不开无锡的江南文事。
张依莉
(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授、无锡船文化研究会会长):
江南文脉离不开水,舟船正是承载和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东晋无锡人顾恺之,在《洛神赋图》中为女神配备的就是出自江南的双体画舫,《清明上河图》《浔阳送别图》《姑苏繁华图》等名作皆以舟船为表现手法。
舟船是文明传播的使者,中国历史上除了文学艺术,经济社会的发展更离不开船。江南之所以自古富庶,得利于舟楫便通,无锡“四大码头”之称哪一处都离不开水运,舟船在百年民族工商基业的创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承载了无锡、江南的历史和文化脉络。无锡船文化研究会和有关部门正在对江南名舟无锡西漳式木帆船手工技艺进行抢救性复原,通过非遗申报来一次寻根之旅,从中吸取地方传统文化之精华,从而更坚定文化自信,也将是大运河文化的活态补充。所以,若说江南文脉一半在水,舟则具三分也。
根植于江南文化沃土的非遗,如何传承与传播地方文化?从“活”起来、活下去到火起来,这些古老的智慧结晶,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古老非遗 传承中焕发新生
顾颖
无论作为非遗保护单位的江南琴社还是作为非遗传承人,这些年都积极做了许多保护传承无锡古琴艺术的工作,在搞好雅集、音乐会以及讲座培训的同时,认真开展古琴史料研究、琴人档案查索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目前已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两部。
对无锡古琴艺术的保护,首先必须要有江南文化的视野,在深深扎根地域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传承传播好无锡古琴艺术。如首次考证出碧山吟社中的琴事,从而让无锡著名的惠山文化、文人结社传统与无锡古琴艺术结合起来;对明代学者诗人、琴人王问湖山草堂事迹的研究发掘,以提倡古琴雅集、音乐会中的湖山旨趣,意图进一步强化无锡这座江南城市的湖山文化特质;在东林书院每月举办有古琴内容的“东林雅集”,一方面试图延续明代江南文社活动,另一方面也是在无锡著名历史文化地标中注入非物质文化的内容;从2013年至今,通过对1919年第一次全国性古琴活动——苏州怡园琴会的研究,更加明晰了无锡琴学与江南各地乃至全国的内在联系。
因此,触摸无锡琴史,也是在触摸无锡这座江南城市的历史;保护传承好无锡古琴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能更好地传承发扬江南文化。
张依莉
目前,全国已有十多个城市对古船文化进行有效保护,被列入国家、省级非遗名录,有些城市还建造了船文化博物馆。有鉴于此,无锡要抓紧西漳船的复原研究。西漳大船的制造工艺复杂,用料考究,造船过程中还有一道道民间习俗,形成了非常具有特色的民间手工业传统文化,是无锡历史脉络的一种具体表现,现在造船后人匮乏,我们有责任真实记录这段历史,将老一辈的传统文化精华留存下来。
西漳文化公园正在建设中的西漳大船非遗文化空间除了复原一条13米左右的西漳船,还将配套建设江南木船模陈列室、船模制作活动室、敲排夫表演、历史上的无锡名人名船多维展示等,通过“文化+旅游”模式,把流传数百年的造船手工技艺和船文化传承下去。
姚建萍 (国家级苏绣非遗传承人):
苏绣起初为皇家、贵族的生活服务,逐步发展成为艺术品。到了今天,年轻人从事这个传统工艺的已经越来越少,但幸运的是,近些年国家给予了很大支持,大力提倡传统文化自信,复兴传统手工艺,对传统文化遗产极力保护和发扬,苏绣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来的方向一定是好的。
要真正发展好这门艺术,一方面是需要创新引领,结合时代创作出真正能够传承下去的好作品;另外一方面,还要将苏绣搬到我们的生活空间里面来,成为我们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记者 陈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