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无锡地铁1号线南延线开通试运营,一转眼,这条地铁线已经“满月”了。昨从无锡地铁集团获悉,1号线南延线正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生活方式。虽然这条南延线只有短短5公里,它的开通为无锡的“南大门”提供了一个新的联系方式和纽带,为市民提供了一个灵动多元的生活选项。
数据:客流同比增长4%
地铁1号线南延线北起地铁1号线南端终点长广溪站,沿线经雪浪站、葛埭桥站,终点为南方泉站,共设车站3座,全部为地下标准车站,全长5.187公里。
从无锡地铁集团了解到:从9月28日至10月25日,无锡地铁1、2号线总客运量达到862.3万人次,日均客运量30.1万人次,1号线南延线开通以来,地铁线网总客流量同比增长4%。其中,最高日客运量为10月2日,达到37.6万人次。从列车运行方面看,南延线每天平均开行144列左右,高峰时段列车间隔班次为6—7分钟,平峰时段间隔8分钟,晚上8点以后的低峰期每9.3分钟一班。
影响:这一个月他们的生活轨迹有变化
出行选择多了
交通成本低了
昨天上午7点45分,城市开始喧嚣。在1号线南延线雪浪站,乘客秩序井然地进站、买票、等车、上车,刷卡过闸,上班族蒋琳手拎着面包和水果,步履匆匆地走进车厢。对于她来说,短短一个月的出行轨迹发生了不小变化。蒋琳家住在雪新苑,在永乐路附近上班,每天上班路大约有17公里。在地铁开通之前,蒋琳每天需要步行10多分钟到蠡湖大道(具区路),乘坐8路公交车到东绛,然后转乘135路到永和路下车,全程要坐26站路。“每天上班花在路上的单程时间就要一个半小时”,蒋琳说。
南延线的开通改变了蒋琳的出行方式。“现在家门口就有地铁,从雪浪站上车坐到太湖广场,再步行10分钟就到单位了,算下来比原来的转公交节省了半小时”,蒋琳说,现在早晨有时间悠闲地吃碗面,下班也不会堵在路上,就算下了班和同事朋友在市里聚餐,也不用担心赶不上公交回家了。
地铁开通后也给“开车族”的出行带来变化。家住仙河苑的黄慧婕每天开车到市中心上班。南延线开通的这一个月来,她开车上下班的次数屈指可数。“公司附近停车位紧张,现在每周一到周四我都‘弃车从铁’,只有周五需要外出办业务才开车出行。”黄慧婕说,从交通成本看,也划算得多,以前开车上下班一个月油钱就要五六百元,现在坐地铁上下班一个月300元左右。
生活半径大了
时空距离短了
除了改变出行方式,地铁的开通还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半径。26日,家住南苑新村的肖老伯一大早就从南方泉站上车,打算乘地铁到市中心转转,再会会战友。“一些老同事和老战友虽然都在一个城市,却很少见面,大家都在朋友圈里互相点赞,今天亲自到战友家坐一坐。”肖老伯兴奋地说,以前到市里只能乘坐68路公交,现在地铁通了不仅方便,速度也快了。
对于肖老伯来说,南延线的更大意义在于,他和女儿团聚的机会更多了。肖老伯女儿住在惠山区,一个在最南一个在最北,女儿平时只有周末才回一趟家,有时候工作忙可能小半个月都不能和父母团聚一次。“现在地铁通到家门口后,感觉时空距离也缩短了,以后女儿也不用专门开车回来!”
和肖老伯一样,72岁陈景丰的活动圈子也大了。陈老伯家住清名桥附近,自打地铁开通后,他带孙子周末游玩的去处也多了。“南延线开通第一天,我就带孙子去文旅城玩,小朋友玩得很开心!”上周末,祖孙俩又逛到了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从清名桥上车坐半小时到雪浪站下车,下车再走10分钟就到了。”陈老伯说,以前带孙子的活动范围基本就是小区附近公交直达的几个公园,现在地铁开到哪,活动范围就可以延伸到哪。
沿线热闹了 风景更近了
地铁资源综合开发,集约高效利用土地,1号线南延线作出了有益探索。无锡地铁集团相关人士介绍,雪浪站位于平湖路与尚德路交叉口北侧,紧邻雪浪站的绿地天空树项目是结合雪浪停车场上盖及周边白地设计的综合住宅区项目,与地铁站无缝连接。该项目占地约1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6万平方米,是集地铁、住宅、商业、办公、公寓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型地铁上盖物业。
作为南延线的重点特色车站,葛埭桥站位于蠡溪道与融创文旅城地块规划路交叉口偏南。位于站点旁的无锡融创文旅城项目总占地面积240万平方米,总投资额超400亿,建设有乐园、商业中心、酒吧街、酒店群、住宅五大内容,配套完善,致力于打造成为长三角有影响力的一站式文化旅游度假目的地。该站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为融创文旅城提供交通配套。为应对大客流,车站客流设计最大容量可达到全天5万人次,安装的新型进出站闸机每分钟可通过20-40人。
南方泉站位于南湖路与兴隆路路口,也是地铁1号线南延线的终点站。周边已有南苑新村、鑫茂苑、佳家苑等成熟住宅小区。据统计,南泉镇常驻居民10万,南延线主要为镇中居民及周边接驳客流。
暖心:服务品质升级 好人好事一箩筐
地铁开通这一个月以来,许多市民点赞便捷、舒适,安全出行的背后是工作人员的昼夜轮班,为地铁平稳安全运营“保驾护航”。10月13日晚上10点20分左右,葛埭桥站值班站长雍泽军在车站巡逻,看到一位醉酒乘客坐在站台楼梯台阶上呕吐,询问得知这名乘客准备坐地铁前往人民医院。“此时下一班上行列车为末班车,我们通过交流得知乘客意识较为清楚”,雍泽军说,他们将乘客扶上车后,并将乘客的体貌特征及车门号通知人民医院站站务员,并联系司机关注乘客动态。
10月23日下午两点,当天值班站长魏琦看到站台一名七旬老伯神色慌张,立即上前询问。原来,老人与老伴乘地铁外出,下车的时候和老伴走失了,但他记不清老伴的手机号。魏琦一边安抚老伯情绪,带他到设备区稍做等待,同时申请全线广播找人。半小时后,老伯回想起了儿子的手机号码,魏琦拨通了老伯儿子的电话号码后获得了老奶奶的手机号码,最终找到了老人。当天,魏琦帮助老伯写了一张纸条,上面留有他儿子和老伴的姓名与电话,关照老伯以后随身携带以备不时之需。
不少细节变化更能看出服务品质升级。在每个站台的第四个屏蔽门,都贴有轮椅标志牌。工作人员介绍,这是爱心接力的车厢,对于行动不便人士可以提供送站、接站服务。在客服中心附近,设有便民服务点,为乘客提供了借伞、一次性雨衣等便民服务。打开乘客意见簿,里面满是乘客们的表扬和点赞留言。葛埭桥站值班站长雍泽军介绍,为了更好地服务聋哑乘客,车站组织站务人员进行了手语培训。在南延线开通第一天,刚刚培训完的车站站务员薛纯就接待了两位聋哑人士,她们不知道怎么买票乘车,薛纯运用所学的手语熟练地跟乘客交流,耐心地帮助乘客解决问题。
(晚报记者 蔡佳/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