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看无锡

太湖隧道完成湖中围堰5.85公里

东西两头启动土方回填 以后再“见面”就在湖底

  作为目前全国在建的最长最宽湖底隧道,太湖隧道的建设格外受人关注。记者昨从施工现场了解到,太湖隧道东西两头已进入土方回填阶段。据悉,下一步将进行回水作业,预计11月底完成,届时南泉段可恢复湖域面积10万平方米。

  增加保护层

  隧道顶上盖土2.2米

  中铁四局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项目技术主管陈永恒介绍,太湖隧道采用“围堰明挖法”,从两头向中间,逐段抽水,随时回填的方法。隧道施工逐段分仓进行,通过“进一还一”的方式推进,这就意味着项目部每完成一仓主体工程建设,将进行回土、回水作业,并逐步恢复湖面。

  “隧道土方回填工艺也有讲究”,陈永恒介绍,按照设计及要求,首先虚铺土方30厘米,经过平推碾压成20厘米,在此基础上继续分层填土2米,最终隧道顶板上方的土方高度达到2.2米。“一方面是保护生态的恢复作用,同时也相当于对隧道又增加了一层保护层。”陈永恒说,回土工程完成后,隧道顶部高度和没有开挖的湖底齐平,隧道完全“藏”在湖底之下。

  防水工艺强

  里里外外有五重屏障

  作为水下隧道,做好防水施工是最难,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为把好“防水防渗关”,项目部专门制定了施工方案。首先是混凝土自带防水体系,通过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和搅拌工艺,让混凝土自身形成一套防水体系。

  “光靠混凝土自带防水体系还不够,我们还增加了多重屏障。”陈永恒介绍,项目部选择多种防水工艺进行试验,最终选择了效果最优的“接缝防水”和“外包防水”工艺。隧道每隔60米就设有一条“变形缝”,这条“变形缝”含有外贴式止水带、中埋式钢边止水带和内装可卸式止水带,有了这“三重保险”,即使混凝土因为热胀冷缩出现,也可以做到“滴水不漏”。此外,整个湖底隧道还外包一层防水卷材,就像一件“防水衣”一样把隧道裹在其中,最后还要在“防水衣”外再盖上一层细石混凝土保护层。算下来,太湖隧道里里外外有五重防水屏障。

  东西齐头进

  湖心作业距离缩至3公里

  截至目前,隧道南泉段累计完成围堰工程2.5公里。其中,第一仓正在进行土方回填作业,第二仓正在主体结构顶板施工,第三仓进入底板施工,已经完成围堰的第四仓进行土方开挖。从中交三航局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项目部了解到,目前马山段已围堰至湖中第七仓,长度3.35公里,至此,总长10.79公里的太湖隧道东西两端的湖中施工总长度达到了5.85公里,东西两侧湖心作业距离缩短至3公里。

  随着第一仓回水完成,施工人员将拔除这里的钢板桩转入第五仓施工,同时打开五仓工作面。值得期待的是,回水完成后,项目部将进行陆岛转换工序,此后进现场的车辆将从已修建好的隧道内部通行。预计全长10.79公里的太湖隧道主体结构将于2020年底竣工。

  (晚报记者 蔡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