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焦点新闻

增强涝水北排能力、给太湖淤泥找出路、“离岸设防”高效捞藻……

六大重点河湖治理工程昨开工

  望虞河西控杨安港枢纽效果图

  锡澄运河扩大北排工程——定波枢纽效果图

  十八湾沿线蓝藻离岸打捞应急处置工程

  本报讯 (晚报记者 袁晓岚)昨天,总投资近30亿元的六大重点河湖治理工程同时开工。此次河湖综合治理工程的集中开工,对于加强区域防洪减灾、水资源调控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近年来,全市水利系统深入推进太湖治理和河道综合整治,走马塘、新沟河、新孟河、望虞河西控等治太骨干工程相继建设,太湖蓝藻治理成功打造“无锡模式”,全市161条环境综合整治河道全面开工,全市河湖水环境持续改善,太湖连续十二年实现安全度夏。2018年以来,全市重点水利工程总投资170.81亿元,其中包括:本次集中开工的太湖梅梁湖生态清淤试点工程、锡澄运河扩大北排工程、锡澄片骨干河网畅流活水工程、望虞河西岸控制杨安港枢纽工程、高桥-瓦屑坝城市防洪闸站工程、太湖十八湾沿线蓝藻离岸打捞处置工程,总投资29.88亿元;在建的161条环境综合整治河道、新孟河延伸拓浚、望虞河西岸控制等工程,投资89.44亿元;已竣工的新沟河延伸拓浚、望虞河除险加固、九里河-伯渎港综合治理等工程,投资51.49亿元。

  市水利局负责人表示,下阶段全市水利系统还将规划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储备一批事关无锡生态环境建设和民生保障的重点水利工程。除了精心编制“十四五”水利规划外,还将加快推进锡澄片骨干河网畅流活水、锡澄运河扩大北排、白屈港综合整治等区域性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河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深入开展河道综合整治及黑臭河道治理,推进河长制信息化建设,着力提升河湖治理的系统化、科技化、信息化水平。此外,还将强化区域联动,主动对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推动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重点在长江大保护、太湖治理、流域区域防洪、水资源管理、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等方面加强区域联动,统筹推进水安全保障、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全面提升防洪保安和河湖综合治理水平。

  ·延伸阅读·

  梅梁湖生态清淤试点工程

  探索太湖淤泥处置有效途径

  此次开工的6个工程中,既有市民期盼已久的锡澄片骨干河网畅流活水工程,也有为淤泥找出路的太湖梅梁湖生态清淤试点工程,还有通过“离岸设防”提升蓝藻打捞处置效果的梅梁湖十八湾沿线蓝藻打捞处置等工程。

  让涝水快速北排的同时让河水“动”起来

  无锡水网密布,大大小小有5000多条河。加上无锡是平原水网地区,水体流动性较差,一到汛期,河网水位就被抬高。如何才能让涝水快速排出去?目前无锡往南、东以及往西排涝都受到一定限制,北排无疑成为无锡涝水外排的主要通道。为了提升涝水北排能力,尤其是通过泵站机排的能力,近两年水利部门一直在反复研究制定锡澄片骨干河网的相关规划。锡澄片骨干河网畅流活水工程投资8.5亿元,昨天开工的大河港泵站工程既是锡澄地区东北部防洪排涝的重要通道,也是整个工程先期实施的一个节点工程。该泵站设计总流量30立方米/秒,总投资约1.5亿元,计划2020年汛前基本完工。据介绍,大河港泵站工程是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该项目的开工,标志着整个工程的正式启动。

  在业内人士看来,无锡高差较小,水体流动性较差,对水质有一定影响。要提升水质、增加水动力,就要让水“动”起来。大河港泵站在增强涝水北排能力的同时,也增加了水体流动性、提高了水体自净能力,起到了提升水环境的作用。

  移建老闸站提高老城区防洪安保能力

  锡澄运河扩大北排工程同样也提高涝水北排的能力。据介绍,该工程投资19.88亿元,主要包括定波水利枢纽和老锡澄运河拓浚工程,目的是扩大区域洪水北排长江的能力,提高武澄锡虞区防洪除涝能力,增强区域引江能力和水资源调控能力。定波水利枢纽位于江阴老锡澄运河与长江交汇口处,采用竖井贯流泵,可实现双向排水。该枢纽投资4.3亿元,计划2021年3月完工。

  当天开工的高桥、瓦屑坝城市防洪闸站工程也是我市城市防洪大包围“老城区”——北塘联圩的重要节点工程。据水利部门相关人士介绍,由于锡澄运河航道改扩建,为了确保原来北塘联圩的安全,必须把老闸站移建,两座闸站总投资3000万元左右,计划2020年完工。

  明年十八湾可实现蓝藻“离岸打捞”

  除了为涝水找出路,治太治水也不敢有丝毫放松。无锡自本世纪初就开始对太湖实施生态清淤了。大量的淤泥何去何从?此次开工的太湖梅梁湖生态清淤试点工程是国务院批复的《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中确定的一项重要内容。该工程采用环保绞吸式清淤技术,清淤面积为1平方公里,清淤量为20万方,将为实施大规模太湖生态清淤提供技术依据。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太湖中清出来的淤泥装进生态袋中进行无害化处置。工程总投资3529万元,计划2020年完成。

  蓝藻是太湖治理中绕不开的话题。无锡的蓝藻打捞量占太湖蓝藻打捞总量的90%以上。蓝藻一旦近岸容易造成堆积,不仅对感官有影响,且不利于及时打捞处置。此次开工的梅梁湖十八湾沿线蓝藻离岸打捞处置工程分二期实施,总投资3500万元。该工程以“离岸设防”为原则形成外围防线,实现对蓝藻的有效隔离和导流,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蓝藻打捞处置效果,改善十八湾沿线周边环境。

  作为国内首家专业化治理蓝藻的企业,无锡德林海公司此次又挑起了“大梁”。该企业技术负责人介绍说,按照设计方案,通过该工程可将蓝藻挡在离岸500米左右的位置。由于离岸后的水流、水温与近岸有别,蓝藻不易发黑发臭。对于这些被挡住的蓝藻,他们会采用智能化打捞平台进行打捞。“相当于筑了一个防线,把蓝藻挡在湖中不近岸。”他表示,经过这样的“收集”后可以更有效的打捞处置蓝藻。近藻水分离站的输送到分离站处置,不便输送的则通过控藻船进行处置。今年太湖安全度夏期间,太湖无锡水域也是首次启用了控藻船,同时对梁溪河及周边主要河道进行移动“控藻”,效果比较明显。据介绍,一期工程从渔港到原胶片厂一段约8公里投资1387万元,11月底可完工。该工程在明年蓝藻季就能发挥作用了,届时再配合3艘控藻船,每小时可处置1000方左右的蓝藻。他透露说,二期工程会延伸至闾江口。

  望虞河西岸控制工程——杨安港枢纽工程则是为了提高太湖水环境容量,改善入湖水质和太湖水环境,同时兼顾地区排涝和航运等功能,具有改善水环境、行洪除涝、增加水资源供给等综合效益,是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杨安港枢纽工程位于锡山区鹅湖镇杨安港东出口,为望虞河西岸控制工程锡山境内4个重要口门建筑物之一。工程总投资4853万元,计划2020年完工。(袁晓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