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二泉月·江南文脉

小红在申新三厂的“做工”生活

  | 陆阳 文 |

  今年,是申新三厂(解放后改制为无锡国棉一厂)建厂100周年。申新三厂是无锡近代工业企业中一家典范企业:改革封建“工头制”,建立近代企业制度;建立“养成工”制度,培训专业的纺织工人;实施劳工自治区,保障工人福利。近代工业的发展、近代工人的产生,促进了城乡面貌和个人价值观念的根本性变化。这些变化,被陈翰笙、薛暮桥和顾倬等学者敏锐地捕捉到,并写进了他们的研究文章。在此,以这些史料为依据,虚构了申新三厂的纺织女工小红,从她的生活视角出发,重现当时的社会变化。

  •进厂•

  小红,是无锡申新三厂的女工,家在无锡北乡的小镇礼社。小红家,是当地普通的农民家庭。耕作十亩田地,其中五亩是自家的,五亩是向同族的富户租来的。这十亩田地中,六七亩用来种稻种麦,稻麦每年各一熟。剩下的三亩田地,种植桑树,养蚕育茧,纺织土布。每到差不多固定的时间,就有商贩上门收购土布。不过,最近一段时间,小红发现,土布收购商来的次数少了,甚至几个月不上门一次。父母的脸色整天阴沉,眉头紧锁。

  哥哥小方是全家的希望,父母亲把他送进城里,进了东林小学,小学毕业后进了城外西郊荣巷镇的公益工商中学,平时就寄宿在荣巷的姨夫家。

  这一年春节,姨夫、阿姨带着表妹,来到小红家走亲戚。阿姨跟小红母亲说,荣巷的荣老板在上海、无锡办了好多家纱厂。无锡的申新三厂正在招工,说是养成工。小红可以去试试。一旦进了厂,做了“做厂”女工,也就成“城里人”了。

  荣老板的大名,小红听说过,哥哥读书的公益工商中学就是荣老板办的。小红父母亲商量了一个黄昏,想想女儿已经17岁了,出外闯荡总比呆在家里为好。于是,过了两天,小红跟着阿姨一家进了城。

  很快,招工测试的日子到了,小红随着阿姨一早就来到了工厂门口,那里已经聚集了很多与她差不多年龄的女孩。她们排成一队,等着主考官的测试。在填写一张登记表之后,是一系列的测试,包括持久性、记忆力、触觉、辨别、目力、体格检查、谈话等。最为关键的是插拔筒管的测试,小红被要求在一分钟内双手互动将数十个筒管插拔在钉板之上,这是对手指灵活性的测试。

  过了几天,工厂门口贴出了录取工人的红榜,小红幸运地被录取了。小红被告知必须提供一张照片和一位保人。保人必须要有一个店面。在荣巷镇上开了一家杂货店的姨夫做了保人,并签署了一份担保声明。

  几天后,小红进了工厂,先进养成所培训。一同进厂的,还有许多同龄的女孩。特别有一群穿着花花绿绿的女孩,讲着难懂的方言。小红知道,她们都是从苏北过来的“江北佬”。

  在女工养成所,小红被分到了细纱工的岗位。每日八小时学艺,三小时授课。由专门的熟练女工演示,教她们接线的技巧,小红心灵手巧,不出三个月就到工厂的车间正式上工了。

  在两排细纱机之间几尺宽的过道之间,小红来回走动,一看到断头,马上跑到那个筒管前,抓起线头,把它们缠绕在她的食指上,然后用拇指把线头滚搓几下形成一个结。这个结必须要小,否则当最终织成布时,这个结就会成为布上的瑕疵。当打成结后,小红用剪刀把多余的线头剪去。

  面前的纱架,被分成几个部分或几个木管,每个木管8个纱锭。每个女工负责一定数量的木管,根据她照看的木管数量来支付她的工资。一车(俗称一条弄堂)有4只木辊,一共32只纱锭。起初,小红只能看半条弄堂,每天工资4角。一个星期后,她能看一条弄堂,一分钟能接上6个断头,或10秒钟接上1个断头,每天工资7—8角。等她成了熟练工人,每月工资就有10元。这让她很高兴。

  •上工•

  小红,住在工厂的宿舍里。宿舍由厂方统一建设,是一幢幢三层高的楼房。一幢,就是一个“村”。每个“村”有14—16个宿舍,每个宿舍住8—12人。宿舍里放着上下层的小铁床,铺着洁白的床单、温软的被褥,还有放替换衣服的衣箱,都是厂方提供的。小红分到了靠窗的铁单身床的上铺。当然,小红住在女工宿舍,须交房租,大约每月三四角而已。

  听那些老工人讲,这是厂里的劳工自治区。自治区里除了女工宿舍,还有单身男工宿舍、工人家属宿舍和职员宿舍。

  每天凌晨四点半,申新三厂的宿舍区发出声声刺耳的汽笛声。在女工宿舍里,小红睁开双眼,下床穿衣。然后到楼层上的厕所里小便,再到洗面室洗漱。接着,女工们排着队到宿舍区的饭堂吃早饭。早饭很简单,一碗粥,两个馒头,还有一碟腐乳或咸菜。

  吃过早饭,小红与其他女工又排着队进入工厂上工。工厂不远,步行几分钟就到了。进入车间,小红穿上“油服”。“油服”的前面缝有一两个口袋,可以放线轴盒、剪刀或其他在工作中使用的工具。六点钟,小红接管了机器。在随后的十二个小时工作时间里,不同车间及不同工作类型的女工所做的工作各不相同。小红在细纱间做接头工,此外还有落纱工和扫地工,她们每人都有细微不同的工作规则。当纱锭缠满后,落纱工迅速过来将其取下,放进大箱子里。他们把装满的箱子放在过道里,隔一段时间就有男运送工把它们送到经纱间和织布间。

  中午十二点,有半小时的吃饭时间。小红和工友们轮流到饭堂吃饭,保准机器不停。上午九点钟和下午三点钟,还有一段15分钟的集中休息时间。小红和工友们轮着上厕所,顺便吸一口新鲜空气。

  下午六点钟,哨声响起,一天的工作结束了。夜班工人到了,准备接管机器。小红的头上、衣服上粘了一层白绒毛。离开车间前她换掉“油服”,迅速地梳理了头发,涂抹一点脂粉,照一下小口袋镜。

  小红干起活来总是小心翼翼,因为工厂制订了细致的“厂规”。工作时间内瞌睡、与人嬉笑、闲谈、争闹、吵嘴,上工迟到、放工早退或擅离职守,就膳不在规定时间或场所,要各记小过一次;工作疏忽致损坏机件、用具、成品或耗费原料者,轻者记大过一次,重者开除。还有,对于细纱工人来说,花纱垫在脚底、附着飞花、打大结、拼双头、搭头等,都要罚工钱。当然,工厂也有奖励,少停工请假、节省原料、多出产品、见义勇为、举发营私舞弊等,都有“记功”或“特赏”。

  •工余•

  很快,六个这样的日子就过去了,到了礼拜天,这是工厂放假的日子。

  洗澡和洗衣,是小红在这一天首先要做的事。宿舍区里公共浴室有冷热水龙头,全天开放。干完这些活,小红会抽出时间去阿姨家,帮着做家务,诸如洗衣、拖地、照料她的孩子。哥哥小方就住在那里。他穿着一身干净、整洁的学生装,上面口袋里插着一支钢笔。他还跟妹妹说什么“剥削”“反剥削”“布尔什维克”之类的名词,小红似懂非懂。

  不过,小红不是能随意进出宿舍区的。她必须带好“出入证”,在门卫做好登记。在预定的时限前,她必须回到宿舍里。

  小红平时很少出去。自治区就像一个小集镇,有热水店、膳食、点心店、裁缝店、理发店、洗衣店、鞋店、临时菜场等,生活所需要的油盐酱醋、衣帽鞋袜、化妆品等一应俱全。还有小花园,供闲坐休憩之用。

  工厂还办有补习学校,由专业的老师利用工余时间教女工简单的识字和算术。小红在家乡的群智小学念过几年书,于是她进了厂里组织的歌舞队,学唱滩簧戏。

  一天的休息,很快就过去了。从这一天起,小红做一星期的夜工。从晚上六点,到第二天早上六点,半夜有半小时的吃饭时间。下半夜,是最难熬的,小红和许多工友都会在这段时间里打盹。不过,打盹并不一定降低生产率。通常当小红休息时,其他人会接管工作,然后她们轮换。

  尽管小心翼翼,但小红还是出了事故。她的手臂被机器刮伤了,血流不止。她马上被送到了工厂办的医院里。X光拍片,仅是皮外伤,敷药即可。就这样,小红在疗养室里卧床休息了两天。这两天,她看到经常有一批批厂外的人来参观,而陪同的是一位身着长袍的中年男子,个子不高,但很精神。医生说他是这个工厂的总管,名叫薛明剑。小红听姨夫说过,这位薛总管祖籍就在礼社,与自家是同一个祖宗。

  两天后,小红又回到了岗位。她不用付任何的医药费。

  日复一日,很快就到了中秋节。这一天,工厂放假。工人有的逛街去了,有的游梅园去了。小红没有外出,早早地跟着一帮工友来到了工厂大礼堂,搭台布景。晚上有一场滩簧戏《珍珠塔》要在这里演出,导演、演员等等其实都是工友。戏一开场,一千多人的大礼堂挤满了来看戏的工友。小红在戏里演的是丫环彩萍,咿咿呀呀,蛮有模样。

  •回家•

  又过了几个月,春节了,厂里放三天假。放假前两天,恰好是休息天。小红与几位工友一起去了北大街。那是无锡繁华地区。她剪了几尺布料,买了一些茴香豆、糕点等土特产。转悠了一圈,她狠狠心买了一对热水瓶和一个手电筒。她知道这在农村还是稀罕物。说起稀罕物,她记得在群智小学读书时,不知是谁送来了一架小风琴,乡民争先参观。

  在回厂的路上,那几位早几年进厂的女工说,过了春节,想“跳”到荣家在上海的工厂做工,那里的工资比无锡高百分之二十左右。小红没有心动,她心里算了一本账:这一年,前三个月的工资比较少,其后每月的工资在10元左右,这样全年有近100元的收入。工厂规定工人半月不停工,赏一天的工资,她只是在生病时休息过两三天,那么赏工也有8元左右;还有年赏、节赏,加起来也有二三元。这样算来,全年有110元左右的收入。这一年,她吃饭用去了40元;爱美,是女孩的天性,她添置了两三件新衣裳,花了10元;房租、交通以及杂用,花了10多元;一个人出门在外,全年全部花销60元左右。两相一算,有近50元的积余。第一年就赚了这么多,她已经很满足了。她知道,明年的工资还会更多。

  还有,同车间的一个加油工对她有好感。这个加油工,比她早两年进厂,是申三机工养成所培养的,工资比她高许多。等春节后回到厂里,她就与这个加油工“轧”朋友。今后成了亲,可以搬进工人家属宿舍,过“两人世界”。那里的条件比女工宿舍好,每三幢为一组,每组住10户,每户住四人,厨房、客厅、晾台、公共储藏室一应俱备。等生了小孩,工厂里有托儿所,还有小学,她不用担心什么。

  放假第一天,小红早早来到通汇桥堍。在那里,她乘上吕永品联合轮船公司开往玉祁的小轮船。中午时分,小轮船停靠在玉祁盈科桥堍。她上岸,步行回家。一路上,小红发现,去年还是连片的桑田,有的改成了粮田。田里的小麦,已经透出片片绿叶。

  放眼望去,不远处就是自己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