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无锡市社区治理服务创新实践“书记(主任)”项目总决赛暨无锡市社区治理发展论坛活动在无锡市社会福利中心举行。活动由无锡市民政局主办,5个前期评出的社区治理服务创新实践示范奖项目现场路演。无论是项目展示还是专家建言,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家园美而暖,五个创新实践示范项目脱颖而出
打开腾讯地图,搜索“如愿路”“盛竹路”“古溪路”即时可见,这些充满诗意的名字,就出自滨湖区马山街道的古竹“小院”议事会。近年来,古竹大力发展以民宿为核心的乡村旅游产业,但许多经营户发现,部分村道没有名字、游客导航困难,议事代表们现场集思广益,为12条无名村道命名,最终获得市民政局的批复,成功解决了游客导航难的问题。
古竹社区在每个自然村里挑选一位德高望重的党员骨干,将其家庭院落打造成片区“议事小院”。“小院议事会”项目自启动以来共收到有价值的议题21条,通过协商议事的方式促成了竹溪苑老年室新建、盛竹路改造等民生工程。
社区在4个自然村内各设1个“议事小院”,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2名副书记各自挂钩一个小院指导工作。他们还在“小院议事”的基础上衍生出“广场议事”。以广受欢迎的广场舞为媒介,利用跳广场舞期间人多、活动场所和活动时间相对固定的特点,在广场上搭建议事平台,开展协商议事。在广场议事的推动下,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灯舞得到了有效恢复传承。
这一项目的路演得到了专家的好评。此外,参加总决赛的项目从5个不同视角展示了我市基层在推动社区治理创新方面的实践成果,比如梁溪区金和社区面对社区工作条线多、难以形成体系,基础数据杂、难以成为决策依据,服务意识弱、整合能力不强等实际问题,打造了“三阶九步”全科社工法;惠山区洛社镇张镇桥村的“楼道微自治”项目,通过“和谐张镇桥、同一屋檐下”楼道微自治项目的实施,形成“一核十力”的多元共治模式;滨湖区西园社区聚焦老旧小区管理,直面小区环境管理难、居民缺乏共识、停车矛盾突出等痛点、难点问题,通过实施院落自治项目,让小区居民自己管理自己的片区;新吴区太湖花园第二社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制定社区议事规则、决策制度,逐步建立起了“五步双平台”的“和二唯议”。
社区治理,发动更多力量形成新格局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社区治理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和谐稳定,构建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需要各方联动、持续创新。为充分发现挖掘、总结和推广我市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创新的优秀经验,无锡市民政局从去年开始组织实施社区治理服务创新实践项目评选活动。2019年的社区治理服务创新实践“书记(主任)项目”,以“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和“优化社区服务模式”为主题,围绕“推进城乡社区治理与服务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式方法创新,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服务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的目标,面向全市街道(镇)、社区(村)进行征集。
无锡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处处长孙明介绍,今年4月,无锡市民政局、市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2019年社区治理服务创新实践“书记(主任)项目”征集评选活动的通知》至6月,全市各市(县)区共筛选推荐了101个项目参加市级评选,申报数量比2018年增长了25%。经市民政局初步筛选、专家推荐遴选,30个项目入围现场答辩,组织专家于8月30日在市民中心进行了专家现场评审,根据专家现场评审打分选出24个项目进入网络公众投票环节。网络公众投票期间,社区加大宣传,受到了社会各界关注和投票,社区居民也踊跃参与,共收到697410张有效投票。根据专家评审成绩及网络投票排名最终产生了社区治理服务创新实践项目示范奖11个、优秀奖11个,其中综合成绩前五的社区进入路演总决赛环节。
破解基层治理痛点,各方来支招
在社区治理工作中,令基层工作人员最为苦恼的是,居民不愿参与其中。对此,惠山区洛社镇张镇桥村党组织书记谢玲表示,他们所管辖的张镇家园是惠山区最大的安置房小区之一,有2万余人,之前他们选举出的楼道小组长有500元补贴,但他们发现有些小组长没有热情也不具备能力,纯粹是为了一点经济收入,于是把这笔补贴取消了。然而楼道小组长并没有因此减少,反而越当越踊跃,工作也做得越来越好。她举例,有个小组长组织楼内的巧媳妇给村里的孤寡老人织了围巾、帽子,老人们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这让相关居民有了成就感。再比如,他们要在小区里增加64张休闲椅,放在哪里,面向什么位置……这些事全由楼道小组长和居民来决定。最终安装好的椅子设计合理,也符合安置房小区居民的习惯,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这种由居民来决定的处理方式,远比村委来做要好”,谢玲认为,只要让居民们获得价值感和成就感,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赢得周边人的认可,其实他们都愿意出来干事,这是她对调动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积极性的一点思考。
江南大学社会学系的主任汪冬冬副教授认为,本次大赛的各项目覆盖了商品房小区、混合性小区和农村小区等不同的类型,能较好地反映无锡基层社区治理的水平。不过他也建议,每个区域板块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发展方向和文化特色,要根据自身的社区特色来创建自己的社区品牌,而不是一味求同。在论坛上,他针对“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助力社区治理创新”这一问题,强调了让专业社工发挥在引导社区内生社会自治培育、推动三社联动、推动社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出席本次社区治理发展论坛的专家学者也从不同角度探讨社区治理破解之道。首届民政部全国城乡社区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马丽华结合社区治理实践,就“当下社区治理痛点的应对之策”进行了阐述,强调要紧密贴合社区实际,通过做好居民自治、协商民主工作推动社区治理换发新活力。她表示,常有人说现在的党建流于形式,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的意愿不强,这是因为没找到“联动触角”。以居民参与治理为例,只有正能量被肯定,才有一种获得感和成就感。很多地方推行了时间银行的做法,由于兑换的时间较长,有时居民很难有积极性。她认为,这种满足也需要有一定的及时性,完全可以采用更灵活的做法,比如说可以为志愿者居民提供四点半课堂,可以为年轻人提供练瑜伽等形式的奖励。“可以搭建社会需求的平台、资源整合的平台和资源对接的平台”,马丽华说,现在的平台搭建在技术上已完全没有问题,关键是要从一个顶层进行设计,使得社会、社区和市场能有效地结合起来。
在本次论坛上,江苏师范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魏晨从“农村社区治理的本土化实践”方面,提出了要统筹社区城乡系统发展,促进城乡社区治理协调发展;上海益社公益文化发展中心理事长李磊就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各方参与,努力形成多元共治的社区治理格局分享了经验。
(晚报记者 黄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