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椅、体重秤、血压计、听诊器、急救药包……这些是他家里常备的“行头”,邻居们有个跌打损伤、头疼脑热,都乐意先找他咨询。他不开药不收费,但村民们都相信他。这位老人就是住在惠山区堰桥街道牌楼社区的、从原西漳医院退休的外科医生周锡明。他退休后坚持为社区居民义诊,一干就是十多年。
退休后成了邻里医生
今年74岁的周锡明,早年曾是牌楼社区的医生,后来在惠山区原西漳医院担任外科医生,后被调到医院行政岗位工作,于2006年年底退休。“退休后不愿闲着,干起了老本行,能多做点就多做点。”近日,牌楼社区老年人活动室,周锡明早早来到这里,搞卫生、烧茶水、开窗通风后开始了为村民量血压、量体温、导医解惑的一天。周锡明介绍,退休后左邻右舍知道他是医生,就常找他咨询,他也从来不怕麻烦,不收一分钱报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做他们的健康守护者。
“年轻时,村里的医疗硬件和软件都跟不上,乡亲们生病了就要跑远路到镇里或市里的大医院,碰到恶劣天气,往往会耽误事。”周锡明说,病来如山倒,本来不大的病常会因为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导致病情加重,增加病人的痛苦。后来学医了,村民的健康一直是他关注的事情。退休后,他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就添置了血压计、听诊器、体重秤,还准备了急救药包,当起了邻里的“家庭医生”。
退休在家没几天,村民王阿国的妻子一大早急吼吼跑来:“老王躺在床上,感觉呼吸困难,你赶紧给看看吧。”多年的医生经验告诉他,老王可能是心血管病发作,周锡明赶过去发现老王已出现较严重的心血管病反应迹象,及时帮忙送医院治疗,但是老王还是留下了一定后遗症。这件事对周锡明触动很大。
周锡明说,他是从牌楼村走出去的医生,和居民们多年的相处,他知道许多村民尤其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对保健预防不够重视,很多人不及时去体检,甚至以为常年体力劳动有点小毛病没事。放心不下村民身体健康的他,决定为大家义诊,用自己几十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和技术为大家尽一份力。
帮居民看病出主意
牌楼社区工作人员王吉介绍,牌楼社区有3100多名居民,经常有居民把从医院拿回来的一大堆化验单和药物给周锡明看,周锡明就给前来询问的居民仔细地解释化验单上的情况:谁血压高了需要就医吃药,谁身体老毛病需要注意什么问题,谁血糖高血脂稠需要调整饮食结构,药物应当如何服用……
一些居民习惯了到医院看病前,先打电话向周锡明咨询,比如到医院挂什么科最好,周锡明会一一耐心支招。他说,眼下心血管病成了社区老人一大杀手,不少老人没有体检和预防意识,突发病情时,手足无措失去抢救的最佳时机。他会医术,懂健康理论,愿意给他们出主意。
王吉表示, 周锡明退休前行政工作和业务水平两手一起抓,样样都出色,在堰桥街道及周边乡邻眼里是个热心人。刚退休时他在家里或上门为居民服务,近几年他年龄大了,就在社区的老年活动室内为居民义诊,社区一些高血压患者成了他的常客,他为他们量血压并给出用药建议。
每天早上7点多他就早早到牌楼社区老年活动中心“上班”。周一、周五还要骑电动自行车到附近的尤旺社区去义诊。周锡明记住了每个老病号的血压状况,在心里建了个“病例档案”。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掌握每个患者的动态,及时通知老人的子女带着老人到医院做全面检查,做到预防在前。周锡明还坚持订阅几种健康类报刊,并把上面通俗易懂的医疗常识剪下来,每月到社区开一次医疗讲座,讲解一些老年常见病的预防、注意事项以及急救措施等,场场爆满,结果晚到的人只能坐在门外听。
作为一名拥有38年临床经验又有着社会声望的老医生,不少医疗单位的返聘邀请函到了他手里,但都被他婉拒了。“知足常乐,心态放平才能更健康。”他告诉记者,自己的退休工资加上老伴的,够用了。女儿在医院工作,儿子做经营,他们经济上都不需要自己多大的帮扶。所以自己在乡邻的健康上花点精力和金钱自己感觉很开心。为了给大家做一个好的榜样,现在他每天早睡早起勤锻炼,晚饭后会到西漳公园锻炼一个半小时。知道了他这个习惯后,不少人拿着体检报告单在西漳公园里“堵”他,请他讲解体检报告单上的数据,每次他都乐呵呵地帮忙,然后再去锻炼。社区居民张老伯说,其实社区里有不少居民是在周医生的指引下到医院就诊的,医生对症下药,最终得到了有效治疗。“只要我还能动,只要居民还需要我,我就会一直为居民提供医疗咨询服务。欢迎大家到老年活动室二楼的‘健康志愿者服务室’来。”周锡明说。
(晚报记者 石易/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