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焦点新闻

用微光吸引微光,把周边照亮

——志愿救援英雄背后的故事

  出动44名救援人员、8条橡皮艇、6条冲锋舟、2条摩托艇,一上午救了6个游泳组的选手,给20位参赛选手做了伤口处理……这是不久前结束的无锡(蠡湖)国际铁人三项赛上蓝天救援队的救援数据。每年在无锡举办的大小赛事都有很多,近期就有蠡湖半马、宛山湖国际马拉松、铁人三项等各项精彩赛事轮番上演,在这些重大赛事圆满举办的背后,有这些救援志愿者在默默守护。

  哪里需要救援,哪里就有“小蓝人”

  哪里需要救援,哪里就有“小蓝人”。从2015年成立至今,“蓝天救援队”参加了尼泊尔地震、缅甸水灾、阜宁风灾、“东方之星”沉船事故等救援活动,赴国内外执行救援任务数十次。在无锡,光是今年就参与了搜寻失踪老人行动、南方泉车辆事故水上救援、马山山火救援等42起救援。

  2015年3月15日9:17,无锡国际马拉松赛场半马20.3公里处,出现了惊心动魄的一幕,有一名选手倒地。9:18,第一名急救队员到达,确认无反应无呼吸,开始CPR;9:19,第二名急救队员到达,接替CPR;9:20,陈海军(现为“百禾懿启”志愿医疗救援导师)和另一位急救队员携带AED到达,给予除颤;9:21,选手呼吸恢复,意识恢复;9:25,救护车赶到。短短几分钟,一个鲜活的生命,从心脏停止跳动到死而复生,在现场急救人员CPR和AED配合下,创造了奇迹,挽救了生命。这也是中国首例马拉松“猝死”AED施救成功的案例。

  无独有偶,在今年10月27日10:19,宜兴湖油半程马拉松中有一名选手在距离终点50米左右倒地,在听到对讲机内呼救支援后,“蓝天救援队”组长游牧、指挥悟军、指挥蓝盾迅速反应前去支援。10:20游牧携带AED与120急救车医生联合为选手急救,当时情况紧急选手没有反应,疑似是濒死呼吸,医生开始心肺复苏,游牧迅速打开AED进行除颤。10:22 医生在除颤后对患者进行CPR,持续按压大约20秒后患者苏醒。因发现及时、救援迅速准确,心肺复苏及一次除颤后,患者恢复自主呼吸,被120送医继续检查处理。从发现倒地到除颤完成仅仅过了3分钟,他们用专业和冷静挽救了选手的生命。

  4年时间成长为一支专业救援队

  无锡蓝天救援队是由一群水上运动爱好者组建起来的队伍。队长周立新说,2011年到2013年间蠡湖水域经常发生溺水事件,让人痛心,“因为大家都从事水上运动,对这片水域比较熟悉,就想将自己擅长的技能换种方式发挥作用,于是就有了转型成立一个水上救援队的想法。”周立新的这一想法得到了朋友们的认可和响应。他和副队长开始筹备救援队,培训水上救援急救知识、购买水上救援工具,发布招募队员的消息,经过考核和评审,首批二十个队员正式加入了队伍。经过近一年努力,无锡蓝天救援队于2015年10月11日正式授旗成立。经过4年多的发展,现有正式队员64名,志愿者150余人。这支由一群水上运动爱好者发起并成立的纯公益民间组织,如今已经成为重要的政府救援辅助力量,完成任务342次,参与救援队员达到3975人次。

  成立初期,他们自掏腰包买了两艘冲锋舟和摩托艇以及一些简单的装备。一开始以水上救援为主,随着队伍的逐步发展壮大、参加保障的活动越来越多,队伍的名气也越来越大,现在涉及的领域扩大到了山地、城市以及一些突发事件的救援,成长为一支全方位多技能的水上搜救专业队伍。

  除了“硬件”方面发展得越来越成熟,在救援技能这一“软件”方面也更加专业化。蓝天救援队的所有正式队员都必须通过医疗急救考核。队内数十名队员经过考核获得院前急救资格,17名队员取得香港圣约翰救伤队和无锡市急救中心联合颁发的《无锡市社区急救导师证》。他们还积极开展各项水上救援技能的专项训练,拥有公共安全潜水员10人,IRIA国际水域救援认证16人,持证船长18人,持证船员35人,水下声呐测扫技术人员8人,无人机持证队员5人。成立以来,蓝天救援队执行了200多场赛事和大型活动的保障任务,并在无锡市急救中心的指导下,协同金汇航空直升机救援危重病员转运任务。在多年的赛事保障现场救护受伤人员任务中,从未发生过因救护不及时而导致的事故。

  用微光吸引微光,为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在世人看来,志愿者们付出了很多,成就了很多,他们是英雄。但是,在他们看来,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他们只是想珍惜拥有的一切,努力为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让有限的生命过得更有意义一点。

  七两(唐晓泉):在这里我体会到了荣誉感、归属感、成就感。

  当你通过层层考验最终加入蓝天后,那份荣誉、责任和义务就会油然而生。面对灾难,看着家属们的目光投向你时,你会觉得自己就是希望,会义不容辞地冲上去帮忙。同样的信念、坚持和奉献,让队员们互相信任、并肩作战,每一次任务就像一次家庭聚会一样。在这里,我实现了自我价值,和志同道合的朋友携手公益,传递正能量!

  冰水(吴红妹):予人玫瑰手有余香,付出比得到更让人愉悦。

  在很多年前我亲历过一次事故,那时不管如何求助,只有冷漠的围观,导致亲人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当时很绝望,哪怕有一个人帮忙,也许结果就会不一样,那时我就想以后如果遇到别人有困难,我一定会伸出手,尽我所能去帮助别人。2015年5月,经朋友介绍我加入了无锡蓝天救援筹备队,最终通过严格考核,有幸成为第一批正式队员。前不久,我在土耳其用急救技能亲手救了一位溺水者,我为自己是蓝天的一员而感到自豪。

  邦德(陈学林):在我有能力的时候,没有理由不去回报社会。

  从小家境贫寒的我,曾经受到过别人的帮助,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我要把我曾经获得的回报给社会,我觉得社会需要这样的温暖。

  小指(裴丽华):想在8小时外做一点有意义的善事。

  我觉得“小蓝人”既不是豪杰,也不是英雄,就是一群接地气的“草根”。谈不上大爱,不过是点滴小善、举手之劳;也谈不上无私,可以学到技能傍身也算是小小的私心。这个世界需要阳光,哪怕我们只有萤火虫的微光,也希望用微光吸引微光,让微光把周边照亮。

  小犬(张丽):在各种危机面前竭尽所能地挽救生命。

  我喜欢户外运动,尤其是高原自驾和高原徒步,在2014年转冈仁波齐的时候遇到了意外,促使我有了学会保护自己和拯救他人的想法。加入蓝天后,在队里学习了医疗、绳索、通讯、操舟等技能,2016年成为正式队员。在一次参加溺水打捞救援任务的时候,看到队员们像打了鸡血一样,不顾自己休息,将一袋袋沉甸甸的粮食转移出来,那时才真正理解了蓝天的誓词。

  指针(王立燕):蓝天救援,救在身边。

  初见蓝天救援队就被他们帅气的服装和专业的装备所折服。初次接触是在一次社区急救培训课中,被他们博爱、奉献的理念打动而加入了蓝天救援队。在2018年2月的一次夜间队内例行训练中,突遇少年落水意外,队员们狂奔一公里,到达现场紧急搜救。经过近二十分钟不言放弃的搜寻,终于在双虹桥下成功救起落水少年。试想如果事发时没有这么一群受过专业训练的队员,如果没有他们坚持不懈的往复搜寻,如果没有他们敢于在三九严寒天气下入水救援,如果没有他们第一时间的专业处置,一条鲜活的生命会就此凋零,一个温馨和美的家庭就会旦夕崩溃。

  (晚报记者 潘凡 救援队供图)